富乐浙溪书院
(2023-04-19 07:52:53)
标签:
文学/原创 |
富乐浙溪书院
这些年来,去过很多地方,也到过几个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一直极为仰慕。早上,偶然得知这里有一个书院,没想到,这座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小古镇,居然藏着一个年代久远的书院,浙溪书院。闻之,甚是惊喜。
走过一小段泥沙土路,经过几株正灼灼盛放的梅树,便到了书院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十几级石台阶,台痕斑杂,石条的缝隙间倔强地冒出三两茎瘦小的绿草。抬头仰望,一座赭红墙体青色小瓦的院落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颇有气势,想必,这就是浙溪书院了吧?
正准备拾级而上,旁边一位正在烤太阳的老人指着石阶旁的两个石墩说,这是古迹,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呢。
停下脚步,细细打量。石墩成鼓形,下面雕刻饱满的莲花瓣,栩栩如生,分立石阶两旁。凝视着洒满阳光的石墩,突然想起了日本诗人、书法家会津八一博士的一首绝唱:大寺院的圆柱,将月影踩在地面上。
二百多年来,这两个莲花鼓形大石墩,就这么披着日光,踩着月色,忍受着风霜雨雪的侵蚀,静静地守护着古老的浙溪书院。
浙溪书院建于辛巳年,距今已有255年了,是罗平县两个书院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个。还有一个书院叫什么名字,原址在哪儿,问了同行的几人,谁也不知道。
富乐,罗平县最北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小古镇,在明末清初时期极其繁荣,来自五湖四海的十万余客商、民工等云集于此,连法国的传教士司铎都不远万里跋涉到此。当时,制革、制醋、制衣,铜器、银器、铁器等百业兴旺,各种手工作坊、会馆、教堂也就纷纷建立了。
富乐民众除了经商,还特别重视教育。于是,清乾隆年间,浙溪书院开办了。
此时,冬日午后煦暖的阳光恣意倾洒下来,漫过苍苔点点的灰色小瓦,漫过暗红的墙面,漫过斑驳的门窗,漫过刻满岁月痕迹的残缺石碑,漫过株株或荣或枯的草木,整个书院沐浴在温暖的冬阳里,显得格外肃穆静谧。
院子里,几棵历经了百年风雨的挺拔的古树仍生机盎然枝叶浓绿,由院子中间的一条石板路走上几级台阶,便是书院的讲堂。而今,书院已失去了昔日的功能,讲堂暗红的木门紧闭,一把铜锁斜斜地挂在那里。门楣上方书“浙溪书院”四字,门上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心中默默诵读数遍。两百多年前,是谁开办了浙溪书院,是谁在此授课,又是谁撰写了这副意蕴深远的对联呢?
静静伫立书院良久,但见天青云白,四周红墙肃然,院里草木蓊郁,一株低矮灌木枝条旁逸,斜靠于长满暗绿青苔的残碑,在暖阳里慵懒睡去,说不出的安心。
恍惚间,耳畔隐隐传来了百年前琅琅的书声。只听得“吱嘎”一声,书院讲堂的木门由内缓缓推开,走出来一位须发皆白、青衫飘飘的老先生。
富乐镇是罗平县的一个边远重镇,与麒麟区、富源县毗邻,发源于富源十八连山的块泽河奔泻于富乐的深山峡谷中。自古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富乐铅锌矿的开发,很多商人、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南来北往的文化交融,给这边鄙的古镇留下很多宝贵的遗产。富乐浙溪书院就是这边陲重镇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据史料记载,浙溪书院于辛已年(公元1761年)由当时本地的落第文人和众多乡绅捐资创建。书院设讲堂三间,耳房六间,对厅三间,颇具书院风范。从创建之年起,先后曾有几十人在此设馆教学,传道授业,使富乐的文化得到了弘扬光大,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书院的庭院里,生长着四棵高大挺拔的古树,三棵冬青树、一棵桂花树,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三棵冬青树主干笔直粗壮,每棵都有六七米高,下端绿苔丛生,顶梢枝繁叶茂。每年一到夏天,满树繁花似雪,轻风拂过,花絮簌簌落下,满院一地雪白,甚为美丽。桂花树高约七米,树干呈“Y”字形向上生长,顶端的桂枝旁逸斜出,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一进入八月,素洁的桂花一丛丛一簇簇缀满枝头,微风飘过,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醉人清香。四棵树布局得体,错落有致,为书院平添了几分雅趣。
浙溪书院从创建至今,见证了富乐的沧桑岁月,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地方人才,弘扬地方礼仪等方面曾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年代久远,浙溪书院虽历经几次修建,现已变得破旧不堪,2000年曾被罗平县城建部门鉴定为危房。2005年,罗平县文化局筹资10余万元,重点对浙溪书院墙体及瓦檐进行修缮,2006年完工,由于当时没有彻底修复,时隔10年,浙溪书院新貌又换旧颜。
近两年来,市县文化局和富乐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浙溪书院保护工作,富乐一中作为浙溪书院直接管理单位,拆除了浙溪书院侧边已不使用的瓦房,砌围墙对浙溪书院范围进行封闭保护。
目前,学校正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统一规划,在保持浙溪书院基本原貌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浙溪书院空地绿化美化建设,传承古代书院教学模式,营造书香文化氛围,使浙溪书院这颗边陲明珠再现昔日风采,成为富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为富乐“历史文化强镇”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