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古代八百里加急到今天的互联网

(2022-10-24 08:01:19)
标签:

文学/原创

从古代八百里加急到今天的互联网

 

在古装剧影视里,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匹骏马在黄尘滚滚中飞奔而至,说时迟那时快,驿卒已经下马把文件给另一个驿卒,丢下一句“八百里加急”,便扬长而去。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八百里加急”。

中国的快递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唐朝已经初具规模,邮政驿站分为三个途径:陆驿、水驿、水路。唐朝时的驿站多达1639个,平均每20里就有一个,快递从业人员也高达2万人,其中85%属于编内兵卒。

而对于不同程度的信件的重要程度,会配备上不同等级的速度。比如说:八百里加急就是最快的信件了。这一般是在遇到紧急军情或者是皇上口谕的时候,才能用上“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 里的速度传递,当然这只是最低配的速度,最快可达每天八百里,八百里到底有多远呢?800里相当于40万米,北京到大同的直线距离现代快递一般也要2天左右,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而马匹终究不是机器,跑久总会累,从而影响速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那就是每隔20里建设一个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差不多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

而这样的“服务区”在古代的中国,足足有上千个。遇上紧急军令的时候,全国的驿站都要运作起来,用最快的速度协助士兵尽快把情报送达。在古代,服务于驿站的平民还有士兵足足有三万人,这么一大群人为了传递消息奋斗在前线,比如今的快递还要完善。

正是因为有驿站保证这样的速度,所以千里之外的杨贵妃才能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不过一般来说,除非是边关告急或者大规模造反,一般不会用到八百里加急,我们都知道现代快递延误会给差评,扣快递员的工资,如果古代八百里加急送慢了会怎样呢,根据唐律规定,如果信件延误,轻则打板子,重则判刑三年,如果延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

说实话,古代的“快递小哥”不好干啊,一不小心就是坐牢的问题啊。但是不得不说,以两千年前的技术,“800里加急”的最快可以达到日行千里,在古代那个时代,确实是非常了不起。而这样的速度,即便是放到现在,号称最快的顺丰快递都未必达到。

所以哪怕是古代的“快递小哥”放到现在,可能看见我们的快递行业,都会很轻蔑地说上一句:“你们对速度一无所知。”

一般,除非发生紧急情况,否则该驿站使用的传输速度为300里。例如,像唐代安禄山叛乱这种紧急情况就不能再用300里了。那时,即使唐玄宗在3000里外的华清宫,也在六天之内就收到消息了,当时的速度就是500里。至于“加急”,几乎不可能做到,毕竟人们吃喝都在马上,而且也要求马必须是好马。在古代历史上,只有像汉代这样的少数朝代才能做到。

什么时候才用八百里加急,古时候的驿站就是供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中途休息、食宿,换马换人的中转站,一般是相隔二三十里地就设置一处驿站。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当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至少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是特别紧急,速度还要增加,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500里、600 里,甚至是800 里。

从周朝起,周幽王曾经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那时候的就设置了烽火台,还有邮驿来传递军事情报。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传递文件的方式有多种,一种叫“传”:用车来传递;一种叫“驿”:用马来传递;最后一种叫“邮”:步行,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置”。而“置啬夫”就是一个驿站的管理者的称呼。

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比唐朝要小很多。沈括的《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

元朝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在各处要道上,每隔二三十里必有一处驿站,即使是荒凉的地方,也必有驿站。统计所有驿站的马匹大约有三十万匹,房子有一万多所,且都功能齐全,非常奢华。

明朝另外设立了递运所,京师设置会同馆及乌蛮驿,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但是万历以后,驿站制度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官员们开始勒索驿站的马匹和东西,公为私用,乱象丛生。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陕西境内共设置驿站100处,崇祯八年(1635)则设驿站78;递运所,按《弘治会典》载,弘治十年(1497)72处,按《万历会典》载,万历十五年(1587)35处。

明朝时的江苏省的盂城驿鼎盛时期,拥有厅房100多间,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比如打扫卫生的保洁员,做饭的厨师等等。

而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因丢失了驿站的工作,后加入了起义军,最后带领农民军攻破北京,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可以说,明朝因李自成的“下岗”,裁剪驿员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清朝设驿站计共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

《大唐六典》:“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在古代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不会用“六百里加急”或者“八百里加急”,因为那都是人和马的极限,甚至出现意外情况。但是,在唐朝有两种特别紧急的情况下用了类似今天的特快专递的加急形式:

一次是安禄山造反,当时范阳离华清宫有三千里地,范阳的安禄山造反五六天后,华清宫的唐玄宗就知道了。按照消息传递的速度,就是“六百里加急”。

另一次,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描述的情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程度,就用了“六百里加急”。此处的加急,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表现,也是其昏庸的做法之一。

而在宋朝,宋高宗赵构急于求和,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那种朱漆金字牌,他接到的是“五百里加急”文件。此时,“八百里加急”是历朝历代的极限情况,一天飞驰八百里,已经是快到了不能再快了的速度。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说如今饿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论你想知道什么消息,只需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找到,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但是在古代,没有如今这样发达的科技,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往往只能通过写信或是人工传递消息。但我们都知道有些消息是有时限性的,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消息如果传递的不够及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