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世外桃源吗

(2022-06-10 13:58:08)
标签: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世外桃源吗

 

洞庭之滨、沅水之畔的湖南省常德桃源县,有一处堪称人间胜景的绝妙去处。这便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人间仙境”,桃花源。

这处位于常德市西南34公里的桃花源景区,是《辞海》《词源》中唯一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其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历史传说之奇、诗文碑刻之丰闻名海内外,被誉为全球华人的心灵家园。

世界上有许多不可知之地,住着一些不曾问世之人。而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隔世胜地,这里面住着一些不知有汉,不论魏晋之人。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与当时污浊的现实社会形成对比,以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根据桃花源记的描写,这是一个远离尘世的脱俗之地,落英缤纷,小桥流水,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于陶渊明那个时代而言,这真的是一个人间仙境一般的存在。对于陶渊明这样的爱闲静,爱美景,不同流俗的人来说,那就是心里特别向往的好地方。然而,有人说这样的好地方,应该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应该是陶渊明心里向往的地方,所以凭着想象,勾勒出了这样一副离世旷景。

《桃花源记》的文末似乎也有证明: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末说,虽然这个渔人一路做好标志,然后告诉太守,太守派人去却迷了路,刘子骥,一个高尚的人,他估计也是想隐居到桃花源去,但是却并没有找到。

如果真如文中所说,沿溪而行,不知远近,却忽逢桃花林,对于这个渔人来说,是一较奇怪的事情。作为专业捕鱼者,这个地带,他肯定都划船去过,应该哪里有什么,他心里都有底,为何偏偏那天,却忽逢桃花林?这个桃花林真的是突然出现吗?

这处世外桃源,到底是诗人的想象,还是真的存在?翻阅其他典籍才发现,其实这样的地方确实存在,所以认为桃花源并非诗人的凭空想象,也应该不是那渔人的胡扯。

就像王安石说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多稀奇的绝妙景色。只不过,后人无法找到的是因为本来就去的人特别的少,做了标志也很容易迷路。而且古代人相对迷信,第一次没找到,他们就会感觉很邪乎,所以不再去,加上刘子骥,也没找到,那更加的没人去了。

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桃花源,面对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远处就显露出了秦人的古洞。进洞行走数十步,眼前就“豁然开朗”,看到“土地平旷”的千丘田,“屋舍俨然”的豁然轩。千丘池旁的延至馆,传说这是桃花源中人宴请渔人的地方。听旁人讲解,最早来到这里的是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三个人。男的叫李立,是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夫修长城;一位郭嫂是为了逃避秦始皇选民女进宫;还有一位老妈妈是失去儿子媳妇的孤老。他们三人进入桃花源后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以后渐渐组成村落。因是三姓组成,所以这村子叫做“三合村”。

据史载,这里早在汉代就以自然风景区著称,晋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宫等人文景观。大约在北周时代,人们发现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开辟了从县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览区。到了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筑群,可惜在元末时被火灾所毁坏。明初得到复兴,明末又被火烧掉。清朝光绪年间,桃源县的县令余良栋重新修建了陶渊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楼阁: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等,都是以《桃花源记》来命名。

今日的人们游览桃花源,景点有所谓“内八景”,即烂船洲、桃花溪、遇仙桥、秦人洞、空心杉、摩顶松、炼丹台、瀹鼎池等。比如“烂船洲”,说是那位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夫,名叫黄道真,他在桃花山洞口把自己的小船用缆绳结在那里,然后进入桃花源,在里面住了几天,闲聊中,得知这里边人不知道秦后有汉朝、晋朝。渔夫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再来到渡口时,却看小船已经烂掉了。原来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于是,这块地方就被称为“烂船洲”了。

沿着溪水长廊,来到方竹亭。沿石阶而上,直至登上桃源山顶的水府阁。据载:水府阁在明万历年间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上层祀玉皇,中层祀观音,下层祀杨泗将军,始名黄闻阁,因传为晋黄道真闻道处而得名。水府阁耸峙山巅,下临沅水,江天辽阔,气热雄伟,客帆渔舟,往来如织。四周参天古木,绿荫笼罩,风景优美,为消暑胜地。现复旧重修的新阁四层,高约30余米,与高举阁南北遥对。下瞰桃川,东望洞庭,西顾壶头,前对白马渡,凭栏可观萧湘景点“渔村夕照”。

到达佳致碑,那里建有碑亭。亭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四周绿树成荫,阡陌纵横,意趣盎然,至此可统观桃源山全景和领略“桃源佳致”四字的意境。桃花观,踞桃花山主峰天尊崖上。

观两旁题有“秦时明月,洞口桃花”对联,观内有历代名人题匾和近世名家书画绣像。桃花观两厢,有蹑风亭、探月亭相向而立。蹑风亭名源于陶渊明诗“愿言蹑轻风”之句,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室顶耀金,琉璃呈碧,鸱吻啄空,雕梁飞丹。

厅内正壁立有桃花石《桃花观序》碑,现建筑是1964年仿建的,其名源于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摩顶松,位于桃花山顶。摩顶松原在桃川宫前,相传是秦人手植,为瞿童白日飞升处。现松为明代所植,高30余米,顶平如盖,荫覆数十平方丈。摩顶松鳞甲粗厚,宛若巨虬,髯景婆娑,如青云笼络。树脂喷芳,清心爽神,远望如鹤立鸡群,傲然独立,杰出挺拔,历代游人留下许多赞美诗文。问津亭,位于水府阁上方江边。以《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句命名,传为武陵渔郎问津处。

整个旅游景区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长藤缠绕,花草芬芳,石阶曲径,亭台碑坊。据说每年三月,桃花盛开,粉浪翻江,落英缤纷,宛若仙境。

累了,坐下来休息。闲聊中,得知桃花源有三宝:方竹、九节菖蒲和黄灵龟。此刻,经人指引,好好品尝了这里的擂茶和姜糖。喝擂茶,是桃花源独有的风俗。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也要摆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其制作工艺很复杂,将洗净的生姜、经水泡后的上好绿茶,炒至5成熟的糯米及芝麻擂成浆汁状,放上糖或盐,在擂钵中用木棒擂制成桨,称“擂茶脚子”。

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捣,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脚子”日久不腐。冲擂茶、喝擂茶也有许多讲究。客人入席之后,总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只小碗,碗中放上一团“脚子”。“脚子”以半调羹为宜。“脚子”调入碗中后,再用煨壶冲下一碗老开水。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漩窝,使“脚子”在洲转的水中自然冲匀。壶停水住,随着碗里冒出的氤氲热气,飘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气。擂茶必须趁热而喝,最好是开水刚刚冲下,热气来不及散开的时候喝上一口这时顿觉心胸开郎,肝脾舒适,肚里留下一股消散不尽的香气。

然后再细品慢咽,辣辣的,咸咸的,涩涩的,渐渐尝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您已是筋骨舒适,神情悠然了。喝擂茶可以驱寒健胃,清心明目。据说东汉末年时,大批因瘟疫而病倒的将士饮下擂茶后,邪走疫散,转危为安,由此擂茶名声大振。还真灵验,我们喝了擂茶,走了没多远,果然有温热的感觉。

擂茶实际上是一种饮料,由于“脚子”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后来,人们在擂茶中放上芝麻、盐,以增加其色、香、味,渐渐,擂茶便远近闻名了。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清水擂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种。至于糊糊擂茶,即是将米粉放入冷水中化开,用铁锅在文米上熬成糊状,再加入“脚子”,拌匀后稍煮便成。无论清水擂茶还是糊糊擂茶,其功用一样,它能疏肝理肠,祛瘟避疫。如今在喝擂茶的同时,桌子上还要加上好些食品,像油炸黄豆、花生、包壳、粑粑、罐菜、糕点等,这些东西统称为“压桌”。

茶后,我们去参观了桃川宫,据史书载,桃川宫分为上、中、下三宫,“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仅落脚柱石就达1330根,有“华夏第二宫”之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日日有众多香客膜拜,我们在那抽千解千。由于我抽到的是上上千,僧人说我鸿福天成,要放个万响花炮庆贺,我没在意,心里想的是这桃花源景点太多,一时半晌看不完。只有慢慢地攀山路、观山色、听泉声、闻鸟啼,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真有一股“人在仙境不知归”的感觉。

回程路上,念着这一天的旅程,陶公的《桃花源记》,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新奇、情节曲折的故事;而他的《桃花源诗》从桃花源的历史入笔,着重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一诗一文表现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有趣的是,陶公成了桃花源里真正的隐士。桃花源式的社会,今天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供人们休憩游览。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生前的意愿吧。

不只是这个地方,中国的桃花源遍地盛开,东晋大诗人陶公的“世外桃源”自此成为了千百年来让人魂牵梦绕的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