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古镇遍布江浙沪

(2022-06-08 14:15:11)
标签: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古镇遍布江浙沪

 

住杭州多年,去过周庄、同里、西塘、乌镇、鹿池、南浔、朱家角等江浙沪周边大部分古镇。还有一个幽雅的江南古镇,名叫里里,离西塘只有十公里。古镇东面是上海的朱家角,南面是浙江的西塘,西面是浙江的南浔和乌镇,北面是吴江的同里、吴中的鹿池、昆山的周庄和吴江的金溪。

里里古镇位于江南古镇社区,可说是“闺中无名”,正因为如此,才得以保持江南一些古镇的原貌。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已有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历史,这座与世隔绝的里里古镇,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与世隔绝。

“吴江三十里,梨花村一号”,清朝的袁枚写了一首诗,名叫里里行,描写了李立古镇过去的繁荣、梦想和宁静。

里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当时是一个村庄,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城市,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镇,直到南宋成为一个集镇,宏志年间成为江南重镇,已有近900年的历史。里里曾经有过许多美丽的名字:“李川”、“李华丽”每一个都是甜蜜的,里里,轻轻地读着它的名字,生来就有无限的美丽。

从常熟到里里不远,到长泰高速公路只要一个多小时。碰巧是个雨天,其实,这样的天气去江南古镇是合适的,“天是蓝的,我在等你”这句话总是在我耳边响起。

里里古镇不大,沿着河的两岸漫步,两三个小时后就可以四处走动了,因为现在是淡季,又不是节假日,古镇游客不多,里里古镇也不需要门票。里里古镇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吴侬软语,白墙黛瓦,青石古巷,小桥流水它非常适合举着透明的雨伞,在这样的细雨中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寒冷的空气中,有淡淡的冬甜香味。

里里古桥众多、河畔美景是里里古镇的特色,曾被费孝通誉为“水乡明珠”,一条小巷、一口古井、一个屋檐、一块瓦片、一条走廊、一根柱子,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如烟的往事。

古镇核心区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长约600米,古桥、古屋、古巷密布,连廊、棚、河港、商贾。古镇明清时期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大部分面朝城河,立面低调,但层次较深,堪称“深院”。近900年的历史已经过去,留下了古镇最有特色的小巷,里里现有115条车道,其中暗车道90条,长100米以上的11条,这里有明暗并排的双车道、暗车道并排的双车道、多为子母车道和中间三岔车道,堪称江南最古老的城镇。

界积石基地修筑的长护岸,依水而立,景色秀丽,我真的很喜欢安静,我的眼睛在蒙蒙的雨中,冬雨很浓,打湿了我的头发。

转过身来,桥的另一端,谁的眼睛在注视着我?“多么原始的江南啊!”同行的游人惊呼道。人们纷纷举地起手机,镜头下,煤炉冒出的烟在巷子里升起,当地妇女在河里洗衣服。我的视线落在河底的草地上,这条河是如此清澈。

宋代有桥井,元代有凌兴门,明代有红寿殿、金石殿,清代有较多的古建筑。但是,如果想进入柳亚子纪念馆、端本院、卓虎道院、周公祠等,就需要买票,联票60元,其中柳亚子纪念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也是里里古镇一道优美的风景线,里里有12座古桥,其中8座为明清原始古桥。青龙桥、迎祥桥、道南桥、提云桥每座桥都有一个好名字,这些古桥把古镇连接成一个整体。

漫步在老街的楼道棚子下,看着斗拱飞檐和吊梁花洞的古建筑,一家人临水就觉得天壤之别,这里的时间似乎停滞不前。来到里里,你必须放慢脚步,感受它的宁静,累了,坐下来慢慢喝杯茶,或者和当地的老人聊天,这是散步的适当步调。

里里麻辣鸡爪、优墩、土昌,也吸引了四方食客,土昌是醴陵古镇著名的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果去,一定要记得尝尝。

除里里外,绍兴也有四大古镇,其中一座藏在深闺中的古镇,安昌。安昌镇在绍兴市西北,与柯桥相邻而居。大和山、涂山在两侧,西小江缓缓从古镇边上流过。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春夏秋三季都适宜前往游览。三里老街、城隍殿、师爷馆、民俗风情馆、义和当台门等。

安昌古称长乐,唐乾宁二年(公元895),改长乐为安昌。在漫长的岁月中,越国的后代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经营着他们的家园,种植农作物,纺纱织布,并利用密布的河道,发展渔、盐生产和水上贸易,至清代,安昌已经成为外埠与里畈水乡,棉、布、米、盐和水产等商品的集散地。

安昌古镇以河道为主体,濒水建街,水街相依,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屋脊相连,小桥跨水连街。古时,乌篷船穿梭往来,叫卖声此起彼伏,小镇一派繁荣景象。廊棚绵延几里,骑楼、翻轩错落有致,作坊店铺半启着门。各种姿态的拱桥石梁、古老的台 门,以及幽深僻静的深弄,呈现出风貌古朴典雅的水乡画卷,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

自古绍兴出师爷,而安昌更是绍兴师爷扎堆的地方。安昌镇上的安昌师爷馆原是清代师爷娄心田的故居,其门斗简朴,庭院幽深,符合师爷隐居幕后、不事张扬的禀性。师爷是明、清两代各级官员私聘的谋士,他们参与日常公务的处理,甚至是一些机密工作,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职,但对地方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在官府中受到很高的礼遇,官员尊称他们为“老夫子”,衙役们则称为“师老爷”,后来逐渐统称为“师爷”。师爷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文人群体,对安昌的人文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闹腊月“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闹腊月是安昌古镇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处处透着浓郁的节日氛围。每年“闹腊月”时,古镇一片欢腾,社戏、莲花落、腰鼓、猜谜、水乡婚礼、水乡寿宴令人眼花缭乱;搡年糕、裹粽子、灌腊肠、扯白糖等特色小吃令人大饱口福;现场表演的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等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老的水乡生活。

城隍殿对面是倚河而建的戏台,上有清雍正乙己年(公元1725年)“古今鉴”匾额。城隍殿建于明朝晚期,殿宇轩敞,前后三进,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头进五间,山门石柱刻联: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乘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

安昌古镇能满足人们对江南古镇所有的想象,小桥流水、白墙黛瓦,除此之外,她更像是一个闺中少女,羞涩、朦胧,不争不抢,却岁月静好。

今年“五一”节,又去了大隐于市的上海古镇“新大陆”,她就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召稼楼。其实,说她“人未识”有点夸大其词,不过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这颗“明珠”的存在。

进召稼楼,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着她有点相像周庄。因为从一块带有彩色照片的广告牌上得知,召稼楼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比周庄仅少一百余年;周庄是桥的故乡,各种石砌拱桥琳琅满目,召稼楼的石拱桥亦不少,盛名醒目的就有召稼楼桥、复兴桥、资训桥、礼耕桥等多座。

召稼楼位于闵行浦江镇的边缘,源起于元朝初期,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现面积达150亩之广,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有“礼耕堂”、“礼园”等。召稼楼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召稼楼文化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

召稼楼也是汇流黄浦江、吴淞江的明代水利家叶宗行的故里。当地于元大德年间形成村落,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明代工部右侍郞谈伦为激励父老不误农时,勤耕细作,多产丰收,特意命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建造了一座钟楼。从此,每日清晨鸣钟不止,逢天气有变时即鸣钟告示。钟楼题名召稼楼,以示重农礼耕。这一带就此人勤田丰,赢得四乡好评,因此人们将这里称呼“召稼楼”。

往街内走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群,和那穿幽桥而过、清澈如镜的涟漪小河。

进街口,就看到门口的牌坊上有范曾的《召稼楼》题名。往里进去不远就上了一座拱月式的花岗石桥,名曰:“报恩桥”。桥体上写有一幅对联:“行善事不图报是至善,知情义当感恩为真情”。看后深有感悟。这时正好有位白须老翁走上桥来,从他徒手蹒跚的样子可看出就是当地人。我上前施礼道:“老先生,您能给我说说这桥的来历吗?”,老翁停住脚步,微笑着向我们讲述了这座桥的故事。

报恩桥原为无名简易木桥。明天启年间,周浦商贾冯克安因追随东林党人遭阉党所害,族人皆系狱,唯幼子冯伯卿幸免。冯氏在危厄之间,秘寄三箱金银于召稼楼商友奚家。奚家素守诚信,经两代人多年寻访冯家后嗣,终得伯卿下落,了却金银“完璧归赵”之愿。时,冯伯卿穷困潦倒,得此诚信之资,堪称绝处逢生,由是商海数年搏击而成大富。伯卿报恩心切,备六箱金银亲送奚家。三箱用于造桥报恩,三箱用于修缮金刚庙,深得乡民赞誉。从此木桥改建为石拱桥。清道光九年重修。

1962年倾圮,建混凝土结构,易名保安桥。古桥虽已毁失,造桥报恩的故事却永铭乡民心田,口口相传,历久不辍。2008年,欣逢召稼楼古镇历史性修复重光,改建为花岗石、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复名报恩桥。为彰显先人恩义诚信美德,特勒石弘扬,使之赓续传承,永志不忘。

土生土长的老翁,是了解召稼楼古镇的一本活字典。因要写文章,便与老人商量,干脆给我们当导游,我们付资给他。老者摆摆手说,陪你们走走可以,反正我每天都要沿街遛弯的,但分文不取。内心感激不尽。

老人领我们穿过保南街,来到附近的礼园与机云亭。礼园是现在古镇里最大的景点了,是在清代奚氏仁善堂遗址上修建的,里面除了花园亭台楼阁外,还有上海城隍秦裕伯纪念馆、明代水利专家叶宗行纪念馆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礼园和礼耕堂参观,只在机云亭前拍照留念。这座古色幽雅的亭子是为纪念东吴大将陆逊的两位孙子陆机、陆云而建造的。这儿每天游人如织。

和礼园隔河相望的是沈家花园。老人说,此园其前身就是名气很响的广智学堂。原来这里是奚氏的宅府,奚家曾在这里办过私塾,相传民国名人张闻天、倪尚达、黄炎培、曹汝霖等都在此地学习过。我们看到,沈家花园现在装饰的古色古香、幽静怡人,门前有牌楼,右侧有戏台,大家风范尚存,驻脚赏景的人亦是络绎不绝。

从沈家花园出来,再往右走是资训堂的遗址,目前只留得一扇门一段围墙了。资训堂,这座由主人奚松与能工巧匠共同打造的具有中西方建筑风格的雕塑虽然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这断壁残桓还依旧傲然伫立,无语面人。资训堂建立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奚家宅第,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兼备西洋风格的建筑。是当时非常古朴典雅的建筑。

资训堂坐北朝南,三进三院,七开间带两边厢房,略呈正方形。整幢宅第广泛应用木雕、砖雕、陶雕、石雕工艺。且雕刻精良,题材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是一幢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砖瓦结构的院宅。可惜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有一个残缺不全的遗址了,因为在1920年,浦东地面上最摩登的一道风景资训堂毁于一场大火,令人称奇的是资训堂虽遭毁灭,而用青红砖镶砌的漂亮门券,直到今天始终挺立不倒,砖雕的精致,展示出它的独特之美,在落日余晖中别有风致。老人如数家珍似的讲解,是一般年轻导游无法比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