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苦参禅》从敲门声看一个人的修养
(2022-04-16 13:43:01)
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无欲苦参禅》
从敲门声看一个人的修养
敲门声这个常见的小动作就蕴含着人们性格修养。从敲门强度上来说,敲门声响亮,这种人一般比较自信、内心力量强大。而敲门声细若游丝、生怕吓着门前蚂蚁的人,相对不自信、谨慎,在交往中比较消极、被动。
从敲门时间的长度来说,屋主不应答时坚持敲很久,这人一般意志力强,做事不折不挠,但也可能偏于固执、不善变通。
敲两下,停一阵又敲一阵,这种零零落落的敲门者一般心思缜密,很能考虑外在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但也可能因为思虑太多而遇到无法决断的问题。
从节奏上说,均匀地敲两三声,这人一般有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在平时也非常懂得自律和自我控制。
这种情况也常出现在求人办事或表示敬意时,比如下属来敲上司的门,或者推销员敲屋主的门,此时对敲门声的控制就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会尽量显得有礼有节,不逾矩。
而极其亲密的人就不会这样,比如许多人推开伴侣的房门是不敲门的。还有一种人,能敲出带“花”的、音调欢快的“鼓点”,这种人基本属于乐天派。
另外,敲门声缓慢、敲两声就停下了,敲门者可能是比较疲惫或沮丧。
人动作的轻重缓急与内心力量的强弱和控制是息息相关的,从敲门的强度、节奏、时间等,就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此时的情绪和期望等,当然要排除目的急切程度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等于7%的语言加38%的语调语速加55%的表情和动作。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交流中,最不会说谎的是身体,敲门声这个常见的小动作就蕴含着人们性格的小秘密。
看来敲门确实能反映一个的心理状况啊,多注意周围人是怎么敲门的,也许会发现不少秘密呢。你一般又是怎么敲门的呢?
从强度上来说,敲门声响亮的人一般比较自信、内心力量强大,做事雷厉风行,但是在行为上有时候会过于鲁莽。而敲门声细若游丝、生怕吓着别人的人,做事畏畏缩缩,不敢承担风险和责任,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比较消极和被动。要是有人用手掌把门敲得“乒乒乓乓”响,甚至拳脚相加,这种人一般是来者不善,或者是以财势自恃,居高临下、看不起屋主。
从敲门时间的长度来说,在屋主不应答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敲很久的人,一般意志力强,做事不折不挠,遇到困难后会想积极的办法去解决,这类人的缺点是可能偏于固执、不善变通。那些敲两下,停一阵又敲一阵的人,一般心思缜密、能考虑外在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但也可能因为总是瞻前顾后、思虑太多,出现无法快速做决断的情况。
从节奏上说,均匀地敲两三声,这人一般有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在平时也非常懂得自律和自我控制,这种情况出现在表示敬意时,比如下属来敲上司的门。还有一种人,敲门能敲出音调欢快的“鼓点”声,这种人属于乐天派,性格开朗,任何麻烦他都能想办法解决。敲门声缓慢、敲两声就停下了的敲门者,当时可能是正处于情感沮丧期间。另外,还有一些人不敲门就推门而入的,这种人一般和屋主关系及其亲密。
重重关上的车门和急促紧张的敲门声,往往反映出敲门者的内心和情绪吧?这种情绪传染开来往往令受众焦虑。久居钢筋水泥的丛林,家家防盗窗防盗门,门上还安了猫眼儿,除了家人朋友,鲜有人随便敲响另一户人家的门,即便是对门住了多年的邻居。
更久远而有意境的敲门声来自南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个“扣”字,轻轻地、浅浅地敲门声中,主人没来开门,却也令诗人看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留下“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佳句。
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也跟敲门有关。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我偶尔也会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一阵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