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苦参禅》儒家文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022-04-15 07:45:48)
标签:
文化文学/原创 |
《无欲苦参禅》
儒家文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就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因此,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和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在多方面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下面分别从道德、教育与政治三方面来阐述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教育价值。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此外,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学,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祭孔的声势浩大,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也愈发激烈。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社会价值。
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人本。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一人为本。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经济价值。
“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香港,出现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的商家,是他们支撑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他们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强做大有的甚至挤进世界500强呢?究其成功的缘由,简单地讲就是儒家的伦理加上现代化的管理。为此,他们获得了“当代儒商”的殊誉。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见利思义”,走的是一条“以其义而得之”的致富大道。
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的泰勒博士,对儒家思想作过这样一段评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议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其思想之精华,不仅对过去,而且对当今和未来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
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
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