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与肉身

(2012-06-05 11:26:38)
标签:

杂谈

精神与肉身
          

□柏 祥
  

  理想主义者是思想的外科医生,常常会将精神与肉身剥离开来,不由自主地将精神之格无限升高。于是,科学家和清洁工就失去了人格意义上的完全平等,按照社会贡献这样功利主义的标准,任由人们去认识了。相对于此,事实上是精神与肉身的有机结合才是这个世界,人格这个词相比于物格,是人凌驾于整个世界的话语霸权体现。人自身也有物格的成分,就像人属于动物中的灵长类,但谁也不承认自己是动物一样。
  和其他动物不同,有了话语的主导权,以及由此提炼的精神的境界,使人类更加注重精神的作用。最近有话说:凝聚力也是生产力。其实,这些概念,在战斗力等传统词汇中都能分析得出来。当然,现在是个市场的时代,所以,生产力这样的词汇必然会比战斗力流行,这毫不奇怪。关键是我们不能在用凝聚力、科技、信息等等来诠释生产力的时候,忘记那些最基础的词汇。否则,历史就成了失语的历史,历史就成了用现代语言建筑的一座美丽的宝塔,却未必装得下那些尘封的故事。
  在忘却词汇的同时,我们也在渐渐忘却自己的肉身。精神和肉身的混合,仿佛是泥沙俱下的场景再现,被我们批驳了太久。在如今,精神再度浮起,肉身开始沉淀到岁月的河床。精神开始漂流,顺着时间的走向。而我们的肉身在河床底部,被磨得浑圆。这种力量,来自于纯粹物质的消费主义。对于消费主义,肉身是主角。不过,精神消费这个名次的创造,再次将肉身与精神有机地集合在一起。整个世界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些问题:文明程度高的人群消费超出相对落后的人群的消费多少?这个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但事实是显而易见的。
  恰恰是这些精神高于肉身的人群,用理想主义掩盖消费主义,于是,理想主义成了特殊人群的特征。仿佛人没有了精神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似乎只有精神不用吃饭喝水也可以活下去。背向理想主义我们看更多的肉身,不说遥远的非洲,不说沿街的乞讨者,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困难人群,吃饭穿衣都需要精打细算,这种满足肉身的意义显然要高于精神。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承担这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等等社会恶果,只能远望那些精神的灯塔,却不知精神为何物。
  那么,我们的世界需不需要精神,需不需要理想主义?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过度的理想主义和过度的消费主义一样,都是误入歧途的大谬误。那么,精神到什么成都才是合理的概念?检验标准就是和肉身的结合。如果精神背离了肉身,变得纯粹,那就不是平民的精神,也不是普世的精神,就如前面说的那样:“浮”了上去。所以,精神的关注离不开这些散乱的肉身,肉身的无序和精神的有序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但这矛盾显然不是不可调和的。
  关键是我们拿这种矛盾说事儿太久了。肉身的无序是因为其无法解构和重构,肉身的存在是一种自然,所以,那些理想主义的外科医生总会失望。精神则相反,留下的余地太多。说到这里,笔者并不对精神有任何认识上的错解,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来自于对那些精神着的人的无奈。正如文章构思的时候我正在大便的感受一样:大便就是肉身的产物,而对于大便来说,相对于不同的人,在变成大便之前,所吃进去的东西可能是鲍鱼海参澳洲龙虾,也可能是白菜豆腐。我们没有欣赏大便的喜好,但有对鲍鱼海参澳洲龙虾的向往,这大概就是当前的精神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