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而不道的当下中国
(2012-06-05 11:21:53)
标签:
文化 |
术而不道的当下中国
现在提什么新启蒙运动,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特别是什么90后、非主流等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再作这样的议论,恐怕很难引起共鸣。不过,我之所以想把思考了一段时间的这个题目写下来,还是感觉新启蒙运动即便不是胎死腹中,也属于未能继续下去的事业。这种时代的变革情势下,非理性的东西太多。于是,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生态中,就多了怀疑和质疑,将所有的物事都放在灰色的背景下去认识,形成了先否定在肯定的生存哲学,体现为狂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事实上,我们需要继续这样的新启蒙运动。这种新启蒙也许不是一种思想诞生的过程,但是,需要重构更符合这个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体现,形成能够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价值观体系。毫无疑问,这是个回归理性的过程,也许需要思想的交锋和是非标准的重新认定。而且,这也是一个寻根的过程,寻找我们中华文化之传统文化根源,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决心去发扬传统,在新时代里生根发芽。
可惜,这种理性的环境没有形成。当下中国依然存在术而不道的情形,这也是当前出现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过分讲究术,于是就有了投机取巧,就有了为了达到目的机关算尽的极端行径,使之成为合理性而且广为大家所接受的准则。忠义之道让位于利益之术,或者前者被彻底抛弃,体现在很多方面。有钱就是硬道理,住别墅开豪车意味着成功等等物质主义体现,使人更多地关心成功之术,没有人关心再关心成功之道。于是,社会上为了有钱什么手段都使的罪恶被人忽视,得到前所未有的宽容对待。
这种术的横行混淆了大家判断是非的标准。术之有效与否高于道之是否正确,物质的奢华与外表的光鲜掩盖了内心的空虚。对与错成了大家漠不关心的话题,成与不成才是最终的目标,所有的物事都有了物质的评判标准,甚至是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谁还在乎内心的宁静?谁还会为求道之真而奋力求索?物质化的术术激战之后,心灵失去了皈依之所,这世界便成了拥挤的世界。
当然,术而不道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教育、学术等等方面。于是,学术也可以欺骗,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的葬礼上会出现偷盗乌龟这样的无聊故事,于是会把季羡林先生硬按一个国学大师的雅号,任何一则关于学问和人文的事件中,各种是非总是泥沙俱下,冲击得人的心灵疼痛不已。心灵失去了历史,肉体交给了术术,这个世界便是真正的物欲的世界了。
即便如此,术之所在未必就必须打到,人人都做悟道者。但是,必须在高超的术术之下,寻求一些基本的道理,无论是人之德道,还是经营之商道,还是社会之人道,都要延续过去的传统,使人能够把握术之界限,不超出过分强调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藩篱,在内心和行为上有个可守的东西,有个判断是非的最低标准。不能一味认为吃糠的人就比吃海参的人低贱,使自己有更宽广的心灵空间,能够有能力去透视这个社会,找到并推崇那些真善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