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家书与家训
(2016-07-21 09:53:58)
标签:
华夏教师教育学校领导力 |
分类: 精彩推荐 |
家教、家书与家训
文/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说,学校教育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教学,那么,家庭教育则侧重于道德人格的养成。如果说,学校作为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实施制度化、系统性的教育;那么,家庭作为日常的生活单位,它的教育是随机的,既有经常性的教导,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有哲人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是母亲推动摇篮的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千古流传。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深情地回顾母亲对她的教诲与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动情地讲述母亲的故事,当代教育学界泰斗式的学者鲁洁先生,在她的著作与演讲中多次非常感人地讲述家庭、亲情对她治学、为人、成长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家庭教育的传统,家教不只限于一家一户,而是涵盖整个家族。《世说新语》记载,谢安曾训导子侄并发问:你们这些后生子弟关我什么事,我为什么要教育你们,让你们更好呢?侄子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谢安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血缘宗法社会,欲使家世绵长,必须“使子弟佳”。父母“望子成龙”,家族期盼“子孙繁盛”“荣宗耀祖”,于是或传学垂教,或书信引导,或形诸文字而为“家训”。
家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当年,一本《傅雷家书》,它的家国情怀、艺术见解和文学造诣,曾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得到热切的赞誉,成为有跨世纪影响的畅销书。提及家书,不能不提曾国藩。《曾国藩全集》30卷,其中有2卷是家书。由家书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家教相当严格和讲究。曾家人才辈出,与此不无关系。
曾国藩的“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宴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的八本三致祥等,成为后人修齐治平的格言与信条。
曾国藩告诫子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他写信给儿子曾季泽说:“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他认为,人世间多少烦恼,根源总在贪求名利富贵。他说:“士君子能咬断菜根,而后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能视富贵如浮云,而后无不可处之事”。
曾国藩以劳动为神圣,以习劳为美德。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曾国藩处世以“和”为至高的境界。他说:“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风光霁月,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以大自然的变化引申出“和气致祥,乖气致戾的道理”。
曾国藩特别注重谨言慎行的个人修养,他说:“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二端败家丧身”曾国藩还援引古人之例以示告诫:“伏波将军马援,亦旷代英杰。而其诫兄子书曰:‘好议论人长人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子孙有此行也!’”
家训是家教的结晶,家训是系统化的家教。最早成系统的“家训”之作,当推东汉著名学者班昭的《女诫》。她提出了妇女的“四行”,即德、言、容、功,并解释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此“四德”说,去其封建思想的内涵,依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
《颜氏家训》是最具代表性的“家训”著作,作者颜之推,由南朝入北朝再入隋,“三为亡国之人”,可谓历经沧桑。作者以其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德性,广博的学识,熔铸出这部“家训”。它谆谆善诱,论理通达,举例于日常,发人深思。颜之推宅心之仁厚,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了凡四训》在“家训”类著作中知名度最高,其思想文化的境界也最为高远。“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鼓励后生勇猛精进,有振聋发聩、荡人心魄的感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