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德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互交融

(2013-08-23 10:34:19)
标签:

教育

教师

内涵

创新性

华夏

分类: 精彩推荐

品德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互交融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黄玲尔

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教学就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认学生的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要放弃过去那种说教的品德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品德习惯,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做到课中有生,生中有课,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能是最有效的。

关键词:品德教学;学生生活;相互交融

 

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这里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就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应做到课堂有生活,生活有课堂。只有这样,儿童的品德素质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课中融生,以生促学

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但是我们过去的品德教学,总是以说教为主,以品德知识的传授为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说起品德知识来头头是道,但是却很难让他们把这些学习到的品德知识践行到生活当中来。造成了许多学生是在校内是一个好学生,在家不是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不是一个好儿童的现状。这与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没有融入社会情境有直接的关系,与我们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教学有关。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生活融入课堂,在课堂中通过模拟一些生活情境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与观念,从而践行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1.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不是我们进行品德教学的唯一资源。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引到课堂中来,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实际生活为案例,为背景,来展开教学,就会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比如在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我的爸爸和妈妈》、《亲亲热热一家人》、《让我自己来吧》等三篇课文时,在教学中,我就融入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爸爸与妈妈,说一说自己是像爸爸不是像妈妈,说一说自己家中的故事,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属相都是什么,说一说在家中哪些事情都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爸爸妈妈做的,还有哪些事自己应该可以做的,在家中都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事。然后我把这些内容整理好后,分别以编号的形式发到班级博客上,然后让学生的家长来通过阅读来看一看哪一个编号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内容安排,一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品德行为,让学生坚定自己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也让各个孩子的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亲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舞台。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是显性的,他们没有过于缜密的思维,他们获得的一些生活经验都是最直接的,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所以,在教学时设计教学内容,我们就要把学生的这些显性生活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内容相互融为一体,形成课中有生的关系。

2.在教学策略中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学生的主动感悟,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把所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策略,要在教学形式上融入生活情趣在里面。这样,学生才能更有兴趣进行品德探究。

在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学校里的一天》时,当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在学校里是如何度过的,然后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一下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比如,我组织了“快乐的早晨”在早晨一到学校,我安排一位学生遇到同学时怎么做,遇到我这个教师是怎么做。然后又组织了“快乐的课堂”情境表演与“快乐的课间”模拟活动。最后又让学生模拟放学时的情景。这样,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了如何在学校里与别人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以活动为主线来把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搬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让他们再现某个生活片断,通过模拟活动来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之中,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情境当中来,以勾起他们已经具备的思想品质经验。在表演时,学生都能通过自己平时的校园生活来认真表演,既给别的同学一种示范作用,同时又强化也自己内心的品德情感。可以触动学生内心的神经,比如,当时在表演时,一位同学遇到我时却偷偷地躲着走,当时就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反对,这样的模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而且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找寻了交流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情境中通过观察、交流、体验、探索等智力活动提出更具有价值的道德问题。

二、生中融课,以课促行

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儿童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大舞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品德知识与技能,如果不到现实生活这个大熔炉中去实践,那就是没有基础的品德教学,这样的教学形成的品德知识与品德情感也会在社会生活中慢慢消失的,所以,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接点,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与社会,让学生的平时社会生活一家庭生活都有课堂品德教学的影子。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家庭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体验,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展自己的品德活动经验。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无缝对接,强化学生的品德意志。

1.经常组织家庭生活活动

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基础的,从儿童的认知角度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活动往往局限在学校与家庭两个方面,学生在学校里也许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一到家庭中为什么就不这样呢,这与我们目前社会中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品德知识,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得到落实,比如穿衣服吧,有的家长一见到自己的孩子穿衣服这么慢,就是硬性地帮自己的孩子穿,让学生的品德行为在家庭得不到锻炼。所以,我们要经常组织家庭生活活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2.经常组织社会生活活动

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社会经验是一点没有,他们也从来没有独自经历过社会活动,而且有许多教师与家长都认为,学生还小,独立处理能力还很差,担心他们参加社会生活活动时会有所闪失,所以从来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应从低年级开始慢慢养成。如果我们在低年级就不敢让学生参加社会生活活动,那么,他们在长大之后就会对社会活动产生畏惧感而不敢参与。

比如在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欢天喜地过大年》一课时,以前无论是从购置年货到访亲都是由大人来安排的,所以,在教学完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给学生布置一份假期作业,这一年,学生自己要给家庭提出过年建议,今年要给谁去拜年,得准备什么样的礼物,然后说服家长这么做。开学后回校时在班中交流。再比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时,我让学生跟随着家长到秋天的田野里去感受秋天丰收的景象,体会“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教学《品德与生活》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本文刊登于《华夏教师》杂志2013年第4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