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谈话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2012-08-02 11:55:51)
标签:
北京华夏教师心理青年班级学校教育谈话了解进步 |
分类: 精彩推荐 |
师生间谈话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与学生谈话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与学生心灵深处的沟通,就能洞察学生的观点、态度和内心活动。因此,能否经常与学生交流谈话,是直接关系到能否真实地了解学生,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那么,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达到理想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精心准备——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样,教师找学生谈话时,不要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要在谈话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做到“胸中有数”。这个“数”,是指对情况的了解,了解是谈话的前提。谈话要知心,而心总是可知的。抓住学生的心理症结,有的放矢地触碰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的心,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接触。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小军,开学初,他各门作业还能够按时上交,但好景不长,各科老师都到我这里来告状,说小军开始不交作业了,而且其他各科老师都与他谈过话,他的态度倒是很好,在老师跟前拍胸脯保证,下次一定按时完成作业,但他的保证在每次交作业的时候就失效了,更有甚者,他又一次竟然把同学试卷上的名字用胶带粘掉,然后写上自己的大名,企图蒙混过关。这样屡次三番,各科老师都是忍无可忍,非要我狠狠地批评小军。听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当时非常气愤,真想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但我还是冷静了下来,还是先把情况了解清楚比较好。于是,我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询问小军作业的情况,他爸爸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想马上到校把他领回家去把他教训一顿。我劝住了小军的爸爸,进一步了解小军的情况,原来小军从小学开始就染上了上网打游戏的习惯,每天回到家,吃晚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打游戏,而且一打就是好几个钟头,父母晚上都上夜班,家里这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根本就管不住他。
由于害怕教师打电话给家长,他就在打游戏的时候“挤出”时间把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我把小军叫到办公室,没有直接说作业的事情,而是给他聊聊平时的爱好,问他喜不喜欢上网,他点了点头,我告诉他,下班后,我也喜欢上上网,有时也玩玩游戏,这一下子,他的话就多了起来,还问我喜欢玩什么游戏等等。我看他放下了思想包袱,便切入正题,给他讲清痴迷网络的危害和爸爸妈妈上班的辛苦。我告诉他,想改掉这一不良习惯,光靠老师和家长说教是没有用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毅力。
在谈话之后,我分明看到小军离开时眼里面含着泪花,后来,再没有老师到我这里来告小军的状,小军的爸爸给我打电话,说小军现在回到家之后有时还玩游戏,但这是在作业以后才玩的,而且时间比以前少的多了。还说我那天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保护了自己的自尊心,不像以前的教师动不动就批评、挖苦。我也庆幸当时没有这样去做,看来了解内情和做好精心准备在这次谈话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关键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语言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看人下菜碟”。譬如,对领悟快、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般宜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言词要含蓄、婉转,对胆小内向的学生,应化严肃于幽默之中,以平和的态度、平缓的语调消除其紧张情绪;对个性强、脾气执拗的学生,则要“刚柔并济”,既不能让其任性,又要防止学生“顶牛”;对那些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学生,应多肯定他们的长处,“长善可以救失”,用学生自身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
我也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不守纪律。他唯一的“亮点”就是跑步全班第一。开学不久,他因影响课堂纪律被我找来了。当时我只字未提他上课违反纪律的事,因为这对他来说已是“老生常谈”了。我说:“你有一个方面,全班同学都比不过,你自己知道吗?”他看了我一眼,没吭声。显然是以为我跟他开玩笑。我又说:“我知跑步成绩最好的就是你,这可了不起,而且,你在今年的学校运动会上跑出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为我们班级争了光。”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短短一席话,居然成了他进步的起点。后来,这个学生不仅能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毕业前夕还被评为“关心积极分子”。
另外,教师在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于优等生,教师在与他们谈话时要注意帮他们找出自省点。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心,要运用“提醒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动力点。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可采取“触动式”谈心方式,以“刚”克“刚”,促其猛醒。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触动”要掌握分寸,看准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内容激励他们,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与这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抬起来走路,树立自信心,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耐心细致——保障
教师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急躁,欲速而不达。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当学生犯了错之后,为了防微杜渐,对他们加强管理并辅之以一定的惩戒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惩戒学生是为了教育学生,惩戒只是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惩戒,虽然可以起到处罚本人、教育他人的效果,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自尊为代价的,或许将影响学生一生,成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沉重包袱。
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分班的时候他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上等的位置。但在开学一个月左右,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走神,有时老师已经讲到后面,他的书却还翻在前面,有时候语文课他却把数学书摆在面前,站起来回答问题更是答非所问。更奇怪的是他好像整天忧心忡忡,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曾多次与他谈话,提醒他上课注意听讲,并询问最近自己或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可任凭我如何旁敲侧击,该生就是不开口,只是点头或者摇头,有时干脆盯着天花板和地板,其他老师也都过来询问情况,可谓是各科老师总动员,但他仍然是不开口。
我这时有些着急,从教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还是沉住气,耐心劝导,希望能走进他的内心。后来,我叫来他的母亲,想从他母亲那里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可是,这位学生仍然没说什么,只说“我没事”。后来,大约半小时以后,经过我和他母亲耐心细致的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突然大哭起来,并告诉我们事情的原委,原来,他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相当优秀,还曾经代表学校参加过市举行的数学竞赛而且还得了奖。但是,他父亲对他要求特别高,而且十分严厉,哪怕他再努力,考试考得再好,总也逃不过父亲的责骂,考得好小骂,考得不好则大骂。在他看来,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反正都会受到父亲的责骂,久而久之,他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进入初中以后,成绩退步较大。最近,在外工作的父亲回来后看到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又把他给狠狠地骂了一顿。讲到此处,这个学生与母亲已经泣不成声,我和在做的老师也为之动容。就连学生的母亲也是第一次知道儿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保证回家后一定会和劝孩子的父亲改变原来的教育方式。
所以,老师在与学生的谈话当中,通过提前获取一些有效信息,做到知己知彼,过程才能游刃有余,效果才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