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教育研究的五大误区

(2012-07-02 11:10:05)
标签:

北京

华夏

教育

教师

研究

大学

中学

价值

网络

误区

创新

求真

分类: 精彩推荐

教师教育研究的五大误区

/重庆市铜梁中学 邓公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因此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积极倡导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而教师则是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研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应该说,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研究,不但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水平的提高,还能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整体推进教育的向前发展。但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里,教师的教育研究却陷入了不少的误区,导致与原本提倡的教育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为此,笔者简要分析当前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五大误区,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误区一:教育研究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一切东西都和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利益。一是方便评职晋级。在当前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都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科研上有明确的成绩。比如说,作为高中教师,在评中学一级职称的时候,就要求必须在专业的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论文。那么,这样的要求,让教育研究显得十分功利。搞教育研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评职晋级,与兴趣爱好无关。二是为了获取科研奖励。现在不少的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措施。比如,一些学校规定,在国家级、省市级等不同档次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就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说白了,这种教育研究,只管结果,只是奔着名利去的,很难保证其学术水平和真正的实用价值。而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教育研究,完全背离了教育研究的初衷,使得教育研究成了谋取名利的又一途径,而不是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误区二:教育研究无效化

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的时候,根本就不管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实用价值,是否能真正地促进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他们喜欢搞一些很大的很空的很不切实际的课题,比如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这些课题的题目很大,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空泛的东西,难以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一些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根本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选题既不关注教学实际,不关注教育生活的实际,自然使得教育研究无效化的情况愈演愈烈。往往是课题结题了,论文也写了甚至发表了,但是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促进却毫无价值可言,徒废了心血和精力。

误区三:教育研究虚假化

不少教师在做研究的时候,尤其是参加一些大的省市级课题的时,都是最开始申请课题的时候很有热情。比如积极准备什么开题报告,什么评审资料,等到这个课题正式立项后,便将其搁置一旁。然后,到了要结题的时间,教师便匆匆忙忙地编造资料来进行结题,而且这样的做法在很多学校不但比较普遍,而且还往往可以顺利结题,令人唏嘘不已。教师进行的所谓的教育研究,完全成了造假工程。这样的弄虚作假的教育研究,使得教育研究完全变味,成了一件极其虚假而荒谬的事情。

误区四:教育研究个别化

虽然学校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研究,但是,很多教师根本就不愿意参加。比如不少年轻教师都认为,搞教育研究是骨干教师的事情,是高级教师和研究员教师的事情,自己教学经验尚浅,工龄较短,怎么有资历去搞研究呢?而不少年龄稍大的教师则认为,自己都这把年纪了,等着退休,何必去费心费力搞研究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少学校的教师教育研究其实就成了学校几个骨干教师的舞台。这使得教育研究变得个别化,并非真正地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难以达到通过教研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

误区五:教育研究抄袭化

不少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的时候,根本就不愿意踏踏实实去付出心血,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进行调查分析,不愿意自己真切地去进行感受和体验,更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研究,而是选择走轻松的抄袭模仿路线。随便翻开一本教育杂志,你就会发现,不少文章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是网络上盛行的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种情况不仅在大学如此,在中小学依然如此,而且甚至还有过之而不及的趋势。教育研究的抄袭化,使得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并未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务实求真和创新的精神,使得教育研究对于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本文刊登于《华夏教师》杂志2012年第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