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要说出“最美课堂语言”

(2012-06-12 09:54:54)
标签:

北京

华夏教师

最美

课堂

语言

留情

尊重

精粹

国魂

少年强

教育

分类: 精彩推荐

老师要说出“最美课堂语言”

/浙江省奉化市奉化高级中学 徐宪斌

“这类题我都讲过N遍了!”,讲台上, 李老师一脸愤怒,并大有恨铁不成钢的神色。讲台下,很多学生则低着头,趴在课桌上,教室一片死寂......

这种场景几乎每天都会有发生,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李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言语不太可能怀有恶意,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言语,可能起激励作用,也可能中伤对方。作为要好的朋友,我很了解李老师,他非常爱他的学生,在教学上也极其负责。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并没有作多大的思考,更多的可能是出于激励学生的意图。然而,细敲一下,这句话却极具杀伤力!

从听者的角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类题我已经讲过很多遍,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都应该能解答出来……”作为学生,他们会对这句话有哪些反应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次之所以没做出来是失误、粗心马虎所致,也有学生会后悔自己没能在前几次讲评的时候认真听讲,但从我的现场观察来看,很多学生特别是那些低下头的学生极有可能在感慨自己是不是太笨了,能力不行?当一个学生自认为自己在某门功课上很笨,很无能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期望他能在这门功课上花多少精力了。

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归因理论”,归因就是通过知觉过程,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与相关事实获得基本了解后,积极探究行为背后原因的行为过程。人们对成就行为分析而归结出的原因通常有两大类: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等。此外,归因还引起人的情感反应,归因为内部原因的人有着较强的情感反应——成功时满意和自豪,失败时内疚和羞愧;归因为外部原因的人,情感反应不会太强,呈现出“我尽力了,但不是我的责任”的一种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内部的、不稳定的归因,最为典型的就是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让他们明白“只有倍加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根据归因理论,李老师显然不是促使学生进行内部、不稳定的归因,而是把学生推向一种内部、稳定的归因——归因为能力、智力。这种归因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当学生在某方面(例如某门功课)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并且是归因为能力不够时,很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对情景完全没有控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来引导归因。

听完李老师的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如果换作是我,面临学生多次在一个问题上犯错,我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呢?如果班上大部分同学在该题目上都是旧错重犯的话,那么显然问题就不仅仅是学生了。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在之前有没有把知识点讲透,知识点好比一个球,很多时候,学生是知道球的正面,不知道球的背面;理解球的左侧,不理解球的右侧。这种知识的残缺会导致学生做得了这个题,做不了同一类别的其它题,在同一类题目上不断犯错。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在分析习题的时候就不能就题讲题,而是要见机把知识点讲全,设计一系列的变式题,拓展题让学生3600地解剖知识点。

回到李老师的课堂,我可能会说:“上心的同学会发现这类题之前我们分析过,如果你还没做出来,可要趁这次机会花点心思把这类问题彻底搞懂。”同样是很平常的一句话,但我们可以促使学生往“用不用心”,“努不努力”等内在、不稳定因素上归因。

类似的,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在用的教学言语,从归因理论来看,很多都是不妥的。例如,教师在出示习题后,经常会说:“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大家应该能很快解答出来。”“这个题目太简单了,我就不做分析了。”“这个题目同学们应该都没有问题。”等等,特别是在教师要求学生上黑板示做时,教师的这些言语对一些解答不出的学生会有很大的杀伤力,对于解答出来的同学则也没有激励作用。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业成就往内在、不稳定的因素上归因,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掌控感。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归因方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看来,善待你的学生,当从课堂言语开始!

 

——本文刊登于《华夏教师》杂志201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