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静
今天跟朋友们喝茶,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从五个月左右就开始爱生病了,很让她焦虑和烦恼,问我怎么办?这个问题经常有妈妈问,也是很多妈妈时常焦虑的问题,焦虑的原因就是孩子生病时恨不得马上就好,还不用抗生素。
婴儿少生病的秘密重在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要想“治未病“,就要了解小儿发病病理特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婴儿易于发病,是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某些疾病的抗病能力较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肺脾两脏疾病发病率特别高。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小儿生理上形气未充,经脉未盛,卫外机能未固,故邪气每易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均能影响脾胃运化,出现呕吐、泄泻等。简而言之,婴儿常常患的疾病主要是感冒、发烧、咽喉、肺和肠胃,吃的过多,积有内热,再受点风寒,就生病了。
老话说的好,“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现代人对婴儿的爱最直观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吃,一个是穿。吃上面是强“灌”,生怕吃不饱,在公共场合尤甚。我们人体的器官机能是用进废退,也就是说,营养多了,吸收器官不费劲就得到了需要的营养素,时间久了吸收功能就会退化。如果孩子的食物营养处于一种稍稍的欠缺状态,他身体的机能就会呈现一种向上状态,生机勃勃,就会竭尽全力吸收营养素,反之,身体的机能就会倦怠。这就是婴儿要有三分饥的原因(不光孩子,大人也是如此)。
很多刚出生的孩子就被妈妈无私的“爱”给害了。究其原因就是不了解我们人自己的生理状态。刚生下来的宝宝胃口只有10ml左右,大部分妈妈的初次泌乳量每次也就10ml左右,新生儿在妈妈腹部10个月没有用肠胃消化食物,所以,刚出生时妈妈的母乳含有大量的水分、免疫物质,只有很少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最符合新生儿生理特点的食物。据国外研究,早产儿妈妈的奶水脂肪含量会更低,就是为了让新生儿更好吸收营养,不增加脾胃负担。妈妈奶水的量和质会根据孩子的需要,自身自动调整。所谓母子连心,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母乳的量和质上。
看看现在的家长做了什么傻事。新生儿出生只要孩子哭,就认为是饿的,他们不懂新生儿的哭是一种语言,是交流。所以喂大量的奶粉,出生第二天的孩子就会喂到60ml,一下子就会把新生儿的胃撑大了,伤害了孩子的脾胃,造成很多孩子脾胃不合,这就是家长“盲爱”的结果。还有的妈妈奶水明明够吃,但觉得自己的奶水“稀”,还要加奶粉。家长对吃的急功近利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地雷”。
请我们聪明的父母想一想,奶粉是分段的,如1段是0--6个月的,请注意:是出生和以后的6个月的奶粉营养成分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变化。而母乳是每阶段每天每次都会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的,孩子吃的多了妈妈奶量会增加,为了好消化,每侧乳房前奶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矿物质,后奶则含有脂肪和乳糖,相当于我们先喝点“稀粥”,然后再吃“肉类”,这样可以减少“肉类”的摄入,防止消化不良和肥胖的发生,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另外,根据孩子的生理需要,每阶段的质都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利于孩子的生理需要。所以,给孩子少吃,要从出生之日起,家长就要有这个概念。
孩子撑着了,首先消化吸收系统需要大量的血液,人体的血液管理系统是哪里需要哪里多,所以,到别的地方的血液就会少,尤其是到脑部的血就会少,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吃的撑了想睡觉、没劲儿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消化吸收这些食物的过程中,能量的消耗会产生一部分热,食物吸收后更会产生大量的热,婴儿期身体器官发育还不完善,所以代谢能力不能跟上,导致身体内热的堆积,在眼表现有眼屎,在面表现颧红,在口表现酸味热气重,在手脚表现手心脚心热,如果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不注意观察还是给孩子强吃,那么,疾病就会来临了。
隋代太医巢元方云:“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外感风邪也是导致孩子生病的一大原因,追究起来在于穿衣无度,家长不会穿衣。
穿衣的要诀是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如果给孩子穿衣过多,所以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
孩子本身因为饮食过多导致身体积热,这个时候,孩子如果到了温暖的环境中,家长给孩子穿很多衣服,会导致内热的进一步加重,也就是把火捂出来了。捂的过程中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这个时候如果有贼风,孩子就容易生病,轻者感冒,重者发烧、咽喉疼痛。
给孩子穿衣,一定要注意温暖适度,以身热不出汗或微微出汗最好。在夏季,经常带孩子出入空调车和空调房的妈妈,书包里要装一件薄马甲,到有冷气的地方,要及时穿上,在户外或没冷气的地方要及时脱下马甲。
春秋季节,冷暖变化大,在室内阴凉要给孩子适当穿衣,户外阳光好温暖,要给孩子减衣,加减衣服的方法,可以摸孩子的后脖颈或后背,如果后颈或后背热,肚热,就说明穿的衣服正合适。很多家长爱摸孩子的手心,认为手心热穿的就合适,这是错误的,手心热大多都是穿的多了。
要做到背暖、肚暖、头凉、心胸凉,只要四季准备不同的马甲即可。马甲便于孩子的四肢活动,同时能够保证孩子不受凉,所以,根据环境温度,随时调整马甲的厚度和穿脱衣服,是保证孩子少生病的一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