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入园,爸妈不闲

(2007-03-07 16:45:48)

宝宝入园,爸妈不闲

两周岁的小宝宝们该去幼儿园了,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则暗自担心——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会不会喜欢他?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相处、会不会被欺负等。 怎样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上学?在进幼儿园之前,作为父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宝宝在入园之初会有哪些不适应的状况?年轻的爸爸妈妈恐怕正为此担忧吧。

程程3岁进入了回龙观的一家颇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儿园,初入幼儿园,因为班里都是新入园的小朋友,所以哭天抢地地没个完。程程还好第三天就没有哭了,前面两天也只是哭了几阵,没有歇斯底里的现象。第三天回家告诉妈妈:“有两个小朋友哭得很厉害,总是要找妈妈,我都告诉他们说妈妈下了班就会来接他们了,他们还是不听,结果老师就说:不许哭,再哭就给你扔到下水道,让水给冲走!”。程程在回家上卫生间的时候看着马桶有些害怕地对妈妈说。妈妈看出了程程的焦虑,指着卫生间里下水道的位置给程程看,说:“你看,下水道的口这么小,老师是不可能把小朋友扔进去的,更不可能用水把小朋友冲走了”,程程仍然不信,说:“我们老师说的能就是能”,焦虑依旧。第二天甚至只坐便盆不去卫生间了。

焦虑的妈妈找到我,我首先和程程妈妈一起分析老师讲这句话的目的:因为哭的孩子较多,老师没有精力一个一个地陪伴,说这话只是吓唬吓唬那个小朋友,让他别哭而已。需要帮助程程理解老师----老师的工作很辛苦,老师也有着急生气的时候,老师是为了小朋友好(让他不哭),其实下水道小朋友是进不去的,冲走也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深信绝大多数老师们从本意上来讲,应该都是很愿意爱孩子的,只是因为她们大多都很年轻气盛,生活阅历的广度深度有限;只是因为照顾多个孩子工作强度较大,压力也较大;只是因为对儿童不同阶段发展的心理了解还不够多,缺乏足够的策略和技巧......)。程程妈妈将信将疑,仔细向程程说明了老师的苦衷,程程果然明白了,理解了老师说话的背景意义,并且也开始上卫生间了。

宝宝在幼儿园会遇到各种烦恼、问题,需要爸爸妈妈给予及时的帮助。那么家长怎样面对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与不好呢?

首先,家长应该保持经常和宝宝聊天,及时帮助宝宝分析,调整宝宝的情绪困绕。保持经常和宝宝聊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对于在幼儿时期的宝宝。在幼儿园里,老师少孩子多,老师不可能顾及到宝宝的很多交往矛盾\成长困惑\情绪变化(小宝宝对自己的情绪还表达不清楚)。所以,家长可以保持经常性和宝宝聊天的习惯,这样有诸多好处:

1.通过询问宝宝这一天之中的最开心与最不开心的事情,对正面的情绪给予鼓励,同时了解到宝宝的负面情绪沉积点,及时给予分析调整,避免宝宝在同类问题处理上因缺乏技巧策略而重复累积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情绪障碍;

2.小朋友在产生矛盾冲突时,老师一般很难及时观察到冲突的起因,加之老师管理小朋友太多比较繁忙,很难分身细致引导小朋友来学习自我处理这些矛盾冲突的策略和技巧,而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快速处理这些矛盾冲突,因此,很容易误伤到小朋友的感情和价值判断,在集体中往往还同时会产生负面的场效应,直接影响在场的小朋友们。家长和宝宝聊天,可以帮助宝宝细致分析问题起因,帮助宝宝建立并把握正确的交往原则,保持主动积极的交往态度和学会在交往中的自我保护。

3.往往宝宝在回忆一天在幼儿园里记忆比较深的事件时,语法结构\逻辑顺序\用词等都比较粗浅,常常颠倒混乱,这时需要家长仔细聆听,帮助宝宝重新整理思路,协助宝宝表达(或示范)清楚,这样,可以很快提升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4.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社会性交往的关键时期,很多成人后的心理障碍都起源于童年时期的不良情绪体验。养成与最亲近的人倾诉沟通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宝宝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良好的同理心\情绪表达模式等,还可以让宝宝有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保障宝宝的心理健康成长。

当然,和宝宝聊天的主要话题,我们家长往往会锁定在是不是挨打受气了,是不是又打人了,是不是受老师批评了,是不是老师表扬或得什么奖励了等等。这样的问题,容易使宝宝形成对外交往时警惕性很高(有焦虑)且含敌意,或者是过分看中他人的评价,影响自己的情绪。

建议即使在遇到有这样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要沉住气,仔细询问宝宝,把握宝宝对这些现象的看法是否积极,是否有相应的应对技巧和策略,是否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首先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同时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分析并协助宝宝选择正确面对问题的策略。切忌家长一听就上火起急,偏激对待。孩子在外面带回的所有问题,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和孩子一块探讨,都会找到合适的答案。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理解很多事情,并且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态!

真心希望咱们的家长朋友都能成为我们宝宝的良师益友。

文/牟娟               北京宝宝2007年3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