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热议
(2011-02-25 20:23:57)
标签:
宋体阅读量四书五经教育时报教育家教育 |
分类: 杂文 |
热议
从普通人到教育家
很多教育家头顶耀眼的光环,其实也是从一个普通人,揣一颗平常心起航的。但是,他们有钻研科学教育的态度,有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实践能力,有为了达到真理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和品质,才熔铸了一个个教育家的诞生。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理想、精神和态度,在这样的理想、精神和态度的支撑下,才能不断求索,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像教育家一样思考,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理念,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班级情况进行多维的动态探索和科学求证,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品质。
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人浮于事,浮躁和功利化教育蒙蔽了人们的视线,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读点教育著作的教师越来越少,而这需要有一种精神,一种静心的精神。
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就需要有教育家的气质、行为方式、理念、忘我和奉献精神,这是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最本质的地方。
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师要读更多的书、接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并用这些理念作用于自己的课堂。
像教育家一样思考,就需要教师为教育尽心尽力,并满怀热诚;需要教师不断反省通识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并把提供良好的通识教育视为己任;需要教师把自己的学科作为基地,大胆进入其他学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学科当做一座城堡,在里面享受清静的生活。
当然,不可能每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是,每位教师可以像教育家那样思考教育、用那样的激情去做教育,力求当自己的“教育家”,当自己学生的“ 教育家”。
(代安荣)
阅读力从哪里来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问题:一个人的阅读力从何而来?以前我们总是从一个人阅读了多少书,以及什么样的书来讨论他的阅读,但近来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到阅读力与阅读量之间的关系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我甚至认为:阅读力可能比阅读量更为重要与本质。阅读力只能从阅读中习得,阅读量永远不能成为阅读力本身。
阅读力和阅读量,就好像是砍柴之刀与所砍之柴。好的阅读力,就如一柄锋利且坚韧的砍刀;而阅读量是柴火的数量,它既不一定确保质量(柴有优劣),更不直接确保阅读力从中产生。
阅读力,似乎有它自己的逻辑。我想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它有极大的难度,因为它太神秘,太不可测。我甚至怀疑能不能设计出一套令人满意的问卷,或者实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能够用反省,最本真地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并从中领悟纵非普遍但一定确凿的道理。也就是说,我可以通过反思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还在一个农村小学教书时,我的一个同届毕业的女同学也在这儿。我俩都算是保留着读书习惯的人,从数量上,她是我的数倍,因为她的书“好读”,主要是琼瑶。她一星期能读上几本,而我则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更久才能读上一本。
虽然师范里我们学的是相同的教材,但是毕业之后的自由,把我们带向了不同的地方。我读的是弗洛伊德、尼采、蒙田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像赵鑫珊的哲理散文、吴亮的随笔这些相对好读的书,后来我想那是一种通往更远世界的台阶,我是读它们才知道有更远、更广阔的世界的,并想:既然如此,我就不应该逗留在此,以为这就是人类思维所能穷尽的最远处。接着,我又接触到四书五经、老庄、禅宗以及太多杂乱的东西。
从民主的角度,一个人选择什么是他的自由。我的那位同学的阅读选择是她的权利,根本无可指责。但是我不得不说,她的“悦读”没有把她带到一个生命可以抵达的远方,而且没有帮助她更深刻地理解所从事的教育,从而在此事上无法获得更深远的意义和生命可以创造的成就。
(干国祥)
我们更需要温润的标语
身为高中毕业班老师,现在,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与心理。近来有学生跑过来让我换掉学校的高考标语。说实话,这些标语不仅让学生不舒服,也让我心跳加快,比如:“破釜沉舟搏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拼他个无怨无悔”“十二载卧薪尝胆欲酬壮志,两个月厉兵秣马誓闯雄关”……
现今,我们注重的是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的培养,高考只是对学生阶段性成绩测定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促使学生查漏补缺、矫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拨正航向,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殊不知,在漫长的人生马拉松长跑中,处处都是起跑线,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终身学习的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关口之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让他们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喜爱自然、陶冶情操。我们可以在校园的大门口、橱窗里、走廊上、教室内,多出示一些这样的标语,或许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性情:“高考很关键,但绝不代表我的未来”“友情日久更深,恩师终生难忘”“你从哪里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奔向自己的终点”“鹰击长空,感谢阳光的召唤”……
(王遵义)
《教育时报》20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