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解谜般的阅读快乐——薛法根老师《匆匆》教学赏析(一)
(2013-04-23 23:26:45)
标签:
薛法根匆匆阅读教学听课反思教育 |
分类: 语文碎思 |
享受解谜般的阅读快乐
——薛法根老师《匆匆》教学赏析(一)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读者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其内在的关联性,因为对于混沌、困惑的情境,我们很难容忍,总想通过探究,建构出意义。学生虽不是成熟的阅读者,但阅读心理亦是如此。不论他们的阅读高度在哪里,都会对文本的语言、内容、表达方式等,有着天然的敏觉,去努力找出文本的模式,来理解它的意义,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享受到解谜般的阅读快乐。
薛法根老师《匆匆》一课的教学,教师始终处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读书伙伴”的位置,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培植孩子对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让他们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发展言语的智慧。
一、揭开叠词的面纱
《匆匆》一文,六百多字,却有十八处出现了叠词。如此高频地运用叠词,作者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作为读者,是否意识到这些叠词诉说的言外之意呢?很多老师,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也是“匆匆”罢了,并没有驻足停留,审视叠词面纱下的言语情意。
薛老师独具慧眼,关注到了这些叠词中隐含着的声、形、意、情。在朗读、对话中,“轻轻悄悄地”“伶伶俐俐地”揭开了叠词的面纱,让学生体会到叠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别样韵味。
薛老师教叠词,很独特。他先板书一个“匆”的古体字“悤”,问学生“谁认识?”学生自然是不认识的。他说:“这是 ‘匆’的古体字,你们不认识是正常的。上面是窗户的格子,表示人的心情像窗户的格子一样多,一样乱,有心神不定,匆忙的意思。我再写一个字。”他又板书了“匆”的另一个古体字 “怱”,再问:“这个字谁认识?”结果学生读成了“忽”。薛老师幽默地说:“这个字不会念也是正常的,念‘忽’就不正常了。这是‘匆’的另一个古体字,也念‘匆’。连起来念,发现这个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匆匆”是一个叠词。薛老师给予了肯定,说:“单个的汉字很平常,但是一旦叠起来,就平常了。我们小时候念的一首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念诗),用了叠词,很美。如果是‘弯的月,小的船’就不美了。”
叠词教什么?薛老师选择了教汉字文化,教叠词的音韵美、情感美。“匆”字,我们平时常见,写文常用,但是很少有人去考察它的前世今生,去为它寻根探源。随着汉字的简化,“匆”的造字本意已经很难从字形中看出,但是在古体“悤”里,字形在述说着原始的意义。教师的讲解,把学生引向对汉字古老文化的考察,课堂上,虽是短短的几秒钟,但在学生的心里,却留下了难以泯灭的汉字文化印迹。
单个“匆”和叠词“匆匆”的韵味有何不同?薛老师没有简单告知,而是用一首耳熟能详的小儿歌,帮助学生唤醒叠词的音韵美。当学生对叠词音韵有了体察和感悟后,薛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的叠词。
在交流汇报过程中,薛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时而肯定,时而反问,时而点拨,时而设疑……和学生一起玩味叠词:“涔涔”和“潸潸”,教师引导学生产生 “头上流着汗,眼里流着泪”的画面;“轻轻”“悄悄”则从太阳挪移时的姿态和挪移时的声音加以细辨;两个“默默”,第一个是在心里盘算,第二个是发呆,侧重语意的区辨;“白白”,强调了语气,为自己来过这个世上,却没留下什么痕迹,没做出什么贡献,感觉很惋惜,很悲伤……
两个“赤裸裸”,薛老师的处理更是幽默,薛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第一个就是刚出生的时候,什么衣服也没穿。第二个赤裸裸就是没留下痕迹,没做出贡献。然后薛老师请一名学生读一读带有赤裸裸的句子。学生读完后,薛老师问:“如果我把‘赤裸裸’改成‘赤裸’,优雅吗?”学生摇摇头说:“不优雅。”“如果用‘赤裸裸’呢?”生答:“优雅。”薛老师笑着说:“看来,裸也得裸得优雅。”在笑声中,学生感悟到了叠词蕴含着的特殊情韵。
这十多处叠词,有的美在姿态,有的美在声音,有的美在那些特殊的感情。简简单单的叠词,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得如此活色生香。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了解语词的字面意义,更向语词的音韵和蕴含的情感迈溯,不断地体验到发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