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1
(2022-04-17 22:43:05)
标签:
本心道德经灵性文化娱乐 |
分类: 儒家哲学 |
孔子说:“跟得道的人为邻才是美好的。如果不和得道的人相处,怎么能见本性,致良知呢?”
道是生命本元能量,和有道的人亲近,能得到道光的哺育,纯阳能量不仅养护了身体,还使心灵之光与本元接通,获得生生不息的能量。如果不和得道的人相处,是“择不处仁”,你选的邻居、交往的朋友都没你水平高。能量的法则,从物理光的角度看,能量时从高向低流的。和能量高的人交流就受益,和水平低的人交流,不仅不受益,还会散失能量,说一会话会累得你没精打采。“焉得知?”你怎么能够算是聪明呢?怎么能够致真知呢?致良知是达本性,道靠师传,你的邻居、朋友比你水平还低,他能给你传道吗?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与德性差的人是处不长的,高兴不了几天。得道的人可以安抚人的心灵,致真知的人,利于别人灵魂的提升,德一之光的增长。
德性差的人,总是坑人、害人,所以没人和他长久做朋友,很快就会觉得他太晦气了,和他有关的事情就倒霉,快点远离他。德性好的人长处乐,总是好事,总是顺利,所以总是高兴。本性元神的特点是自然、自由、快乐、创新。元神就是德一之光,德性好的人神光充沛,在生活里做有天助,很顺利地就成功。总是有灵感、有创新,所以生活里总是充满喜悦,德性好的人就长处乐,整天就是乐,除了乐没有麻烦。德性差的人,德一之光暗淡,穷犟穷犟的,识神强大,生活里的麻烦事特别多。
孔子说道有两种,仁和不仁。“仁者安仁”第一个仁是大道元神,第二个仁是人的灵魂、人的太极真心,得道的人能安抚人的本性真心。“知者利仁”知是“致良知”,得道的人能利于别人仁德能量的增长。因为道德能量是自然扩散的,一个人道道了,最初一家人都跟着返老还童,如果修心性的功夫提高了,会往更高境界变化,会以无形的方式发生更广大的传播。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唯有得道的人,才能正确地喜欢一个好人,厌恶一个恶人。”
得道的人能看清本质,来的人是个人,还是个妖附体。就像孙悟空看白骨精,一看就是妖,没有元神法眼的普通人像唐曾,看不出来妖的变化,只是看表面是个人。元神可以感知阴阳之气,好人是阳气,恶人是阴气。喜欢阳的,讨厌阴的,因为阳的变成好事,健康、快乐。阴的变成灾难、疾病、倒霉。所以,只有得道的人能识别阴阳,知道好事、坏事发生的原因。普通人的心灵是个盲人,好事坏事怎么来的不知道,在生活里是被动挨打的。好事来了,就侥幸心理作怪,灾难来了就恐惧、怨天尤人。好事坏事,本质上是德盈还是德亏导致的,人只有在积德上下功夫,其他的事情交给天。好事是老天的奖励,因为积累的德行足够,那就继续好好积德。坏事是老天的惩罚,不怨天,是自己积德不够,正阳能量不足,怨自己,努力积德,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大道,就不会有恶运。”
大道是老天的正能量,人的大脑充满金光,就是人的德性好的能量状态。正能量有坏事出现,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立志修大道,大道是共性,是生命共同体。个人是一个小我,小我里含着大我,生命的共同体。一个生命,成就了个人的功名利禄,那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生命可以有更大的成就,是实现一点灵光的神性,以修身为前提,扩大天地正能量,一个生命能携带正能量,能扩大正能量,是生命的共性修出来了,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性的力量,可以使民族复兴,使人类进入大同社会。如果人们都懂了儒家哲学,提倡的是成就生命的共性,在成就生命共性的同时,成就了个人的功名利禄。生命的个性、共性都成功了,才是一个完美的生命。这才叫立志,人人都要在修共性上去努力,去吃苦去受累。这样的人一定是个大善人,他绝对不会做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要。贫贱是人们所厌恶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福薄是天命,穷就安分守己在穷上。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成名呢?君子片刻不离大道,紧迫的情况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与仁同在。”
君子指元神,元神是光,与大道的光融为一体。富贵谁都想要,但如果不是因为大道带来的,你就不要,偷鸡摸狗得来的就不能要。不义之财损德,德损了,是风刮来的财,早晚被老天把财收走。贫与贱谁都讨厌,谁都不愿意穷,谁都不愿意地位地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贱如果不是因为以合乎仁道的方式而摆脱,那就不摆脱。如果得道了,做事合乎仁道了,下辈子一定不穷也不贱,一定是个贵命,命就改了。“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元神一刻不离道,没饭吃了挨饿了,也不会离开大道,在他困难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与道同在。仁就是魂光,魂光是共性,共性是一体的,是不可能离开的。对于个人来说,永远遵守道德,就会得到天佑。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孔子说,喜欢仁德的人和讨厌不仁德的人。喜好仁德的人,把仁德看得至高无上,凡事都能依于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仁,没有人能比这样的人更勤于思考、勤于践行仁的了。讨厌不仁之人虽然比不上好仁者的积极主动,但能做到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习气沾染到自己身上,不为恶,也是一种行仁。仁德之道关键在于践行,一个人倘若终日行仁德之事,是不会感到力量不足的。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道是中,过、不及都没达道。人之所以做过了,与天机错过了,因为人有私念,被各自的圈子里的思想束缚了。无善念、无恶念是心之本体元神。元神是与天合一的,看一个人做事是否当机,就知道他是元神还是识神了。元神仁德能量,做事一定天衣无缝。”
人为什么有错误,“各于其党”讲的就是人被地域的思想价值观所束缚。比如说乡土概念,我们那儿的人怎么说的,我没办法,就要这么做,就死在别人的舌头根子底下,受地域观念的束缚和捆绑。人为什么有错,就是因为人有局限,有这些观念的束缚,“观过,斯知仁矣。”看一个人做事,看他做的好不好,如果做事天衣无缝,那他就是元神。如果这人做事总是这出错那出错,这一定就是识神。能看到过失,就是看到了完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信道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实践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没个生命来到人间,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真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一生的总任务,得道了,一生的最大实名完成了,此生就没白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立志于修道,但又讨厌朴素的衣食,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修道修的就是本朴之心,讨厌朴素的人离道太远了。这个人表面上说要修大道,但是他对朴素的生活是讨厌的,这样的人就不要跟他谈朴素大道了。他根本不是本朴的心,道是人的初心所达到的境界,初心才能合道,不是初心,与道无缘。业力深重,不能回归心灵的本源。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必须要做的,没有必须不做的,唯道义是亲。”
天下的事情对于元神来说,没有这件事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没有。“义之与比”,但是有个前提,合道义、符合天道元神才会去做。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以道德作为行动的标准,小人则以乡土观念作为行动的标准。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元神心里装的是道德,是老天的规矩,自然的法则。元神是整体、规律,是生命共性、共同体。小人识神内心装的是局部,小人怀土,局限在地域观念里。“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刑讲的就是法度,是大局整体,法度是通大道的途径,因为信奉大道,所以君子怀刑,他心里怀着这些礼法,他心里装着这个,他就严格遵守法度。就像一个圆规是为了画圆设置的,仔细按照圆规画,就一定能画出完美的圆。遵守规矩会有好结果的,整体是决定结果的。需要人忘我、无私心。私念加上去,一定就画不圆。但小人怀惠,就是私利,识神从来都是以功利目的为前提的,这就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