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第一章天瑞1

标签:
本心道德经佛学灵性文化 |
分类: 道德经 |
瑞:玉制的符信,《说文》:以玉为信也。信是元气,天德。天瑞,就是讲天地的德行。
1、化生之德
壶子语伯昏瞀人: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有生死变化的都不是道,没生死恒常不变的才是道。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没有生死的道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道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比如阴阳、四时都是这样。)
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不生不死的道无与伦比,恒常不变的道往复不停。不死的道,没有边际;无与伦比的道,不可穷尽。)
《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每个人的一点灵光,一灵真性是不死的。只有肉身这个载体是无数次的生死。真我是人体的大道,不生不灭。所以产生万物的道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道自己没有变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道法自然,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就是自然之道。如果叫它生化、形色、智力、消息都是错的,因为体是不变的,这些变化不过是体的用。)
2、以不变化万变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五太,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太极,体之始而阴阳未分者。太易既是道,气、形、质、体五者,混于虚无就是修道)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九为纯阳,归于纯阳的一。一是形变化的开始,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中和之气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一的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3、无知无不知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天阳送来生机一点灵光,地阴以形体承载。圣人教化,回归本元,取得生命最大的成就,事物得到了各自的功用。但是在阴阳中就受到局限,不能超出它所担负的职责。)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有生、有形、有声、有色、有味的事物,都有一个背后的无形的力量,使其产生。被生出来的有形的事物死了,生它们的无形的母体大道是不死的。而所有这些无中生出的有,都是无为而做的。这个道无是无所不能的,这个无所不能的生命的母体,她是无知、无能的,但是她可以无不知,吾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