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论圣人9
(2018-12-13 18:22:29)
标签:
本心道德经佛学灵性文化 |
分类: 道德经 |
關尹子曰: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則然。《文始真经》
解悟:利害关系的心思太重了,连亲人都会不和睦;贤愚的分别太清楚,连朋友都没了;是非心过分了,很难成事;好坏心太重了,则没有东西可以契合。所以,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利害、贤愚、是非、好坏都很浑然。云的卷舒,鸟的飞翔,都在虚空中,所以变化无穷。圣人之道也是一样,在虚无中无限的化生。
炼丹就是炼心,炼丹,无所炼,炼其所无也。无者虚也。心本虚,情识意知实之。炼心还于本然之虚,则丹可成。炼丹者,须把耳目鼻口脏腑肢节尽还于虚,如未曾托生,一件不有,只一点神光,炯炯不昧。大道之要,尽于一虚。虚之一字,万法该焉。从虚而有,斯为真有,从虚而实,斯为真实。元始天王之宝号,曰虚无自然。虽万圣万真,不能出此四字。物之所以有生死者,以其未能虚无也。惟得道之土,念念合虚,心心无著,培养灵元,如龙抱珠,真光透发,与天真法界合而成章。
虚生一,一生万,万还一,一还虚。太虚之中,得其气者成形,得其理者成性,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动可静,故又曰虚空粉碎。一粒黍珠与太虚同体,然后此中化化生生,太虚无为而万物自遂,太虚无心而万物自滋。丹也者,道也。上古圣人,千言万语,只教人惟道自务。苟明于自然之道,则明于自然之丹矣。太极者,清虚无为之体也。未有形声气数之时,有灵之至而神之极者,太极是也。以我心一点灵气凝于丹宫,神气相依,遂成形象,久之,变化无方,可与太极同无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