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金丹揭秘》51、外求必空
(2013-10-27 12:41:52)
标签:
本心道德经灵性文化艺术 |
分类: 道德经 |
上回说到意土妄动,心失主杖。心、意、性,心一动即离开本性,意随外物流转,唐僧听信妖言出了行者金箍棒画的圈子,这个圈子比喻的是本性,离开本性,身心遭殃。行者的金箍棒被妖怪的圈子套走,比喻的是离开本性的圈子,必然落入妖魔的圈套。两个圈子都很厉害,说的是元神的能量巨大。真意既是元神,当下之真,在过去、现在、未来她总是不错位,及时地反应鲜活的当下,感而遂通,不分析不推理,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当下一过就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叫当下解脱。假意是人的后天意识心,有为的修炼出了能量,也有神通,但是带着人的贪嗔痴的恶习,在人的贪心的主导下的有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劣种元神就是十足的妖。意在五行中属脾土,土为正为至神,为邪也为至神。神通不是问题,看什么心在用。为善就是正,为恶就是邪。为了控制别人,显示自己的神通,强行的给别人塞一个自己的阴神,表面上什么都没做,其实一念已经给别人附体,没有实在的能量养育,突然看到的都不是好事。侵占了别人的房子,还美其名曰“行不言之教”,那些被害者能马上看见东西,还沾沾自喜,真是一念贪就中了魔套。走到哪里都以显示神通开路就是妖怪出山,能羡慕神通的一定是后天人心,人心就是贪婪、不开悟,被卖了还帮人数钱。多劫修来的人身,获得解脱的机会被剥夺了,受害之深是无法想象的。这根源就是外求心,有神通可以获得保佑,趋之若鹜的追随,好奇。《西游记》这一回讲的就是外求终归落空,自己正邪不分,没了主意,天兵天将也救不了。
第五十一回的题目“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行者败下阵来,丢了金箍棒,自言自语的一首诗,道出了失败的根源:
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穷。
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
岂料如今无主杖,空拳赤脚怎兴隆!
佛道一体,在人修行这个角度,就是元神元精一体,真阴真阳一体同生。二者合为一体就是元气,太和一气,里面包含了先天的阴阳。这个融合的媒介就是真意土,这一节写天水、天火都无济于事,说的就是没有真意土的媒介,先天的阴阳无法融合,法身无从生长。心、意、性三者统一了,就会同慈同念显灵功。慈悲心既是魂的仁德能量,这是天地浩然正气的承载者,如果不善、不正就没有天德、玄德能量与智慧的帮助,所以元神的功力必须建立在正善治的基础上。同念既是元神也是识神,二者在高境界里没有分别。识神传达元神的指令,不妄自做主,一切随着自然走。而妖怪是随着贪心走的,明知道老天的天意,老天是让唐僧取经的,却根本不顺应天道要吃唐僧肉,以为自己是可以偷天窃日的大王,不过是个危害人间的邪魔。
这首诗的每行后三个字是要害所在,心真契,道转通。真心、诚心就是道。10月份上课一位大姐非常心诚,周围的人一两个月元精发动很厉害,头盖骨被烧开。她没有元精发动,头盖骨也烧开了。问我原因,我说你的心性到了,心性里面自带能量。回家的火车上她做梦找不到自己的车厢,忽然看见我一推门,指给她的位子,梦就醒了。这就是元神感而遂通的象。行者偷入妖洞,忽见金箍棒,比喻的是偶然忽悟,金箍棒失而复得,但是转眼又被妖怪弄走了。忽然一悟,只是一隙之明,未能洞见全体,所以终难逃脱妖怪的魔圈。洞见全体就是开心性,心性不开,学什么都没有意义。心性开了,什么都不用学,老天按时给你成果。
开心性不是打坐、练功,是真实的生命蜕变体验。当你处在死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你救起来,从此获得新生,为歌颂这种令人起死回生的宇宙本元大能量、大智慧,不遗余力。不再是小我,而是为了一切生命的共性大我驻世,这种大爱的道德力量是一切灵性众生的依托。道德能量提升了,同时提升从前,这一世的和前世的错误得到纠正,同时对未来负责。这一世的肉身不在了,下一世还是你,你就不对未来的自己负责了?生命没有死,只是转换。你是否能在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丽转身,创造千秋功业奉献社会,那就必须开心性。
心性开了的人,不用炼任何功,性命内在是合一的,是紧密的抱元的。主意一失,性乱命摇,脚跟不实。虽然上帝掌握造化之权,也治不了一个人没主意;虽然天师代天宣化,也不能宣化我以主意。有病乱投医是没了主意,盲从跟风拜师是没了主意,佛道分别是没主意,没主意天救不了,再祷告也无法与天相通。为仁由己不由人,修道首先就是仁德能量,那是自己的魂,魂的左侧是朴,右侧是善,没有了本朴和善良,就是妖魔。唯有反躬刻责,问自己的天良本心,潜移默运于本心,丢失的自我才能找回来。如果不是自省返照,妄想天神水火制伏。不求于己,借仗于外,那是无主意之中,又失主意,失之又失,必至全失主意,为魔滋甚,哪能脱得魔之圈套?行者的毛比喻身外身,从来不失灵,这次行者的毛变成的小猴子,怎么也被妖怪收拾了。有主意时身外身好使,心正意正时身外身无所不能,心歹意邪没主意,身外身也失效。天神、雷公、火德、水神中缺土,行者变了个苍蝇,是伍德俱全的婴儿法身的比喻,五德悉化,形色归空,毫无着染之至。回归本性,即忽见故物,复得主杖之时。主杖一得,原本即复。
诗曰:
自无主杖用何动,外面搜求总落空。
任尔登天能入地,终归大化入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