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地”有里义
(2015-08-18 14:26:59)
标签:
杂谈 |
吴语里面一词也可说成“底”或“地”,它的渊源是在隋唐口语中。
例如说“底”:杜甫《哀王孙》“屋底达官走避胡”,不说屋里而说屋底,即同南吴语 (杜甫本襄阳人,但少贫,客吴越间,故也熟悉吴言。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十“用方言”,称赞“子美善以方言、里谚点化入诗句中”并举些例,如《夜客》“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等)。温州今犹说“屋底、门底、水底、肚底[tei3-0]”等。
“底”也说“地”,隋侯白《启颜录·腊月何处有蛇咬》记口吃人话:“若不是夜夜地,眼眼不瞎,为甚物入入里许?”夜地即表夜里。
《敦煌变文集·舜子变》:“把舜子头发 悬在中庭树地,从项决到脚{月秋},鲜血遍流灑地。”以树地表树上。
这些都和温州话一样,今温州口语“夜地[dei0]” 即表夜里,“树地”即表树上。
前一篇:《诗》《书》语言的民族成分
后一篇:语词的失传与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