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六月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此三旬合称为三伏天。现在已是六月下旬了,立秋以后已经进入末伏,伏天也快结束了。这个“三伏”是怎麽来的,“伏”是指什么说的,一向也有不同说法。
《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庚日)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蛊”《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立秋以金代火,[<封禅书>引加: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故曰伏也。”《正义》:“按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
《史记·封禅书》“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禦蛊菑。”《索隐》:“按服虔云:周时无‘伏’,磔犬以禦灾,秦始作之。<汉旧仪>云:伏者,万鬼行日,故闭不干求也。故<东观汉记>和帝初令伏闭昼日,是也”。泷川资言《考证》:“柯維骐曰:伏者,禳邪气使退伏。”
以上就有伏闭昼日或隐伏避暑、伏藏金气、退伏邪气热气等不同说法。汉刘熙《释名》“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就用的伏藏金气说。《汉书·郊祀志》“作伏祠”颜师古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下面也引金畏于火说。宋高承《事物纪原·正朔历数》释伏日也用此,因而看起来该说比较正统。但泷川资言《史记考证》引中井积德:当时未有五行生尅之说,认为“当删”。我们也认为“伏”指伏藏金气至少是一般人不易认知的,还不如‘隐伏避暑’、‘退伏邪气热气’让人易解。
还有,从天象去看,“伏”还可能指大火(心星)的退伏。《月令》孔疏“《考灵曜》‘主夏者心星’。”《夏小正》指出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大火到六月黄昏则从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之“伏火”。《尔雅》“大火谓之大辰。”大火星是古人观测时间的重要标准,《诗·七月》的“七月流火”就是说六月之后大火星更偏西向下了。星象自比金气邪气具体。
此外,又有章太炎先生《新方言·释言》推测,“伏”表磔狗祭神禳蛊,伏祠应即《说文·副》“《周礼》曰‘副辜’”的副辜祀,认为伏是副之借字,“正因磔狗得名”,批评“汉以来皆释为伏闭伏藏,不知其即副字”。不过也有一些疑问,“伏”是浊音並母,“副”是清音送气滂母。《山海经·中山经》“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郭注:“谓破羊骨磔之以祭也。”用‘副’于磔羊。磔禳的时间各季皆有,依《月令》季春“九门磔攘”、季冬“大傩旁磔”,皆不同于“伏”祭专指季夏六月磔狗。
上面引列了“伏”日的不同解释,是否还有遗漏,究竟哪个更妥当,还请大家抒发意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