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和《赵氏孤儿》
(2011-12-28 18:42:36)
标签:
文化赵姓张三李四赵氏孤儿 |
赵姓在《百家姓》里列为首姓,这是因为,这本童蒙读物是宋代浙江人编的,所以要把宋的国姓赵和吴越国王钱姓放在头里。但赵自古本就是大姓之一。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姓氏》“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梁书·范缜传》“张甲之情寄李乙之躯,李丙之情托赵丁之体”,宋朱弁《曲洧旧闻》七指出:“俚语有‘张王李赵’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之意也。”因为四姓人数多,足可用来作为‘某某人’的代称。
曹操《与王修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还用的张甲李乙,但到宋代,一般就改称作“张三李四”了,如《五灯会元·栖贤澄湜禅师》“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朱子语类》卷66“何曾有甚么人对甚么人说,有甚么张三李四?”这也说明此时张李已经不能当头,只能是老三老四了,老大是要留给赵大郎的。
赵氏原与秦同姓嬴,祖于皋陶之后蜚廉。世善御,周穆王赐赵城,后世为晋文侯御,数传升为晋大夫。三家分晋后立为赵国,国灭后仍以国为氏。
赵繁体作“趙”,从肖声。“肖”是心母字,怎么作澄母“趙”字的声符,很怪。看来肖是slew,趙是流音塞化为声母l’ew,都是以流音1为共同成分的。在战国文字中,就有单用“肖”代趙的。(现代文字学家赵诚,笔名肖丁,即是取趙成两字的声符,存此古风)。
晋景公时曾发生司寇屠岸贾攻灭赵氏,传下救赵孤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赵世家》,与《晋世家》《左传》不同,所以有人认为不一定是史实。但汉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恩》、王充《论衡·吉验》都记了。
从宋至元,中原汉族于辽金元代皆受异族征服、统治,不免怀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胜胡狄的功绩,那还是赵宋皇族的祖先呢。而且还有人指宋高宗为赵孤,韩世忠比韩厥(刘启之诗“皇天有意存赵孤,蕲王登坛鬼神泣”),辛弃疾《六州歌头》“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在民族危难之际,艺人们串演这个赵氏孤儿复兴故事,颇有救亡图强的意涵。
这种情况下,他们希望以《赵氏孤儿》呼唤能救民族危难的忠臣义士。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九就记自己上书请立程婴、公孙杵臼庙,以旌忠义的事,神宗乃封他们两人为成信侯、忠智侯,立庙于绛州。可能宋代就有词话戏文来敷演这一故事。
现传 元纪君祥作《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南戏称《赵氏孤儿报冤记》,明代又改编为《八义记》传奇。京剧传统剧目有《八义图》(《搜孤救孤》)。
18世纪伏尔泰以一部《中国孤儿》把这个故事介绍到欧洲,这是颇早的文学交流。
今年《赵氏孤儿》又大热了,既有大片,又有原创歌剧《赵氏孤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成了赵姓的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