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放日报:根据地建设的根据

(2024-02-28 12:21:51)
分类: 史海漫游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根据地建设的根据
王兆贵

  三国时期,刘备曾先后投奔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人,东奔西跑一大圈后,连个立锥之地也没有。后来,他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夺取荆州,攻占益州,拿下汉中,然后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才站稳了脚跟,有了同曹魏和孙吴抗衡的大本营。
  毛泽东同志谈起《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故事时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根据地建设,不论是在建军初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足迹所到之处都要建立根据地,著名的如井冈山根据地、陕北根据地,还有大大小小的敌后根据地。他曾说过,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像人要有屁股,人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有了巩固的后方根据地,革命队伍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一支队伍或者新生政权来说,根据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根据地之所以值得依赖,其根据又是什么呢?在《国语》中,有一段关于赵氏家族以晋阳为基地,两度反败为胜的故事,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于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大氏族,即所谓的“六卿”。赵氏家族首领赵简子,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政治家,为使赵家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早在晋定公十五年,就派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阳修筑城池,监造仓库,减轻赋税,宽厚待民,使晋阳成为赵氏的坚固堡垒之一。当范氏、中行氏挑起战端,联合攻打赵氏,赵简子被迫退守晋阳,赵氏家族才化险为夷。
  董安于死后,赵简子又派另一心腹谋臣尹铎为晋阳宰。尹铎请示说,您是想让晋阳象剥茧抽丝一样抽税不停呢?还是让它成为您的一道牢固的屏障?赵简子说,当然是后者!于是,尹铎就采取合并人家、减少户籍的方式以降低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晋阳很快繁荣起来。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巩固的后方,赵简子生前一再告诫儿子赵襄子,晋国一旦发生变乱,你可千万不要嫌尹铎年轻位卑,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起死回生的最后据点。
  赵简子去世后,晋国政局果然有变。实力雄厚的智伯取代了赵氏成为正卿,执掌国政,并仗势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情知不是智氏对手,只好拱手让出万户之邑。赵家可没那么听话,断然拒绝了智伯的无理要求。野心勃勃的智伯恼羞成怒,于是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出兵攻打赵氏。转眼间,赵氏地盘一一失去,家臣们也纷纷倒戈,战局急转直下。无奈,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只好考虑退路。
  当时的赵襄子还有三个去处可选择:城池坚固的长子、仓廪充实的邯郸和路途遥远的晋阳。危难中,有随从建议退守长子或邯郸。赵襄子想起父亲生前的嘱托,没有采纳随从的建议,而是毅然远走晋阳。经过尹铎治理的晋阳,果然没让赵家父子失望,再次解赵氏于危难之中,并奠定了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最终走向强盛。智氏灭亡之后,赵魏韩“三家分晋”,历史就此翻开新的一页,华夏大地进入战国时期。
  作为根据地,晋阳确实是赵家的幸运之城。但是,这样的幸运并非上天所赐,而是赵家精心打造、苦心经营的结果。在根据地的选择上,地势的险要、城池的坚固、粮草的丰足当然十分重要,但这三条并非晋阳所独有,就近的长子城、邯郸城也都具备,赵家父子为什么舍近求远,跑到晋阳去避风头呢?
  春秋时期的晋阳城,可以说是按照备战备荒的要求修筑起来的堡垒。经过董安于、尹铎两人的营造和治理,城墙不可谓不坚固,仓廪不可谓不丰盈,战备不可谓不充分,但在智、韩、魏三家的联合围攻下,险些沦为水乡泽国,若不是晋阳百姓矢志坚守,恐怕很难撑持到最后。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晋阳城可以被攻陷,但却不会被瓦解。赵襄子率部逃亡,一路上,难民见了他们都躲得远远的,可进了晋阳城,情况就不一样了,百姓不但欢迎他们,而且愿意与赵氏共存亡。尹铎一声令下,全城的百姓很快就动员起来,走上城楼,保家卫国。智伯率联军兵临城下,鏖战三月不下,围攻年余不克,于是引水灌城,晋阳顿时变为水乡泽国,还差六尺就要漫过城头。城里人只好缘树而居,悬锅烧饭。粮食很快光了,士卒病弱不堪,百姓“易子而食”。可是,城池依旧巍然屹立,人民也无叛降之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家臣趁夜出城,潜入韩、魏营帐中,痛陈“唇亡齿寒”的利害,终于说服魏、韩反戈。于是,赵、魏、韩三家里应外合,一举剿灭智氏。
  常言说,最坚固的堡垒是人心筑成的。赵氏家族所以能背靠晋阳起死回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心所向。
  这一条不仅至关重要,而且不是所有的城池都具备的。
  公元407年,后秦的安北将军刘勃勃拥兵自立,自称大单于,国号大夏(后世亦称胡夏)。这位后来改姓赫连的胡夏君主,即位后南征西讨,战功卓著,但为政残暴嗜杀,狂妄傲慢,关中百姓深受其害。公元413年,赫连勃勃驱役十万民众,在朔方水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
  古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座历时六七年筑就的城堡,就在无定河边,取名“统万城”,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该城采用“蒸土法”建造,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糯米汁搅拌,蒸熟后进行灌注。筑成后用铁锥检验其硬度,凡能刺进一寸,便认定不合格,即把筑墙者杀死,将尸首填入墙中,筑城过程中被杀的工匠达数千人,以致城墙坚固可抵刀斧。
  赫连勃勃兴建统万城,目的是抵御外敌入侵,巩固胡夏统治,进而扩大疆土,造就千秋霸业。然而,由于他凶残暴虐,国内民心尽失。赫连勃勃死后的第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便率军攻破统万城,胡夏国随之亦亡。拓跋焘进城后,看到雄伟壮观的城墙和雕梁画栋的宫殿,不无感慨地说,竖子之国,竟如此滥用民力,如此奢华,怎能不亡!班师回朝后,有大臣劝他适时加固城防,拓跋焘回应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统万城可谓固若金汤,最后还不是被攻克了吗?凡成大事者,皆应顺乎民心,借助民力,切不可重蹈胡夏覆辙。由此可鉴:民心的向背,是城池存废乃至国家兴亡的根本因素,建立在民心之上的城邦是最可靠的根据地!
  附注:本文发表在《解放日报》2024年2月26日文史版,编辑夏斌。
解放日报:根据地建设的根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