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辛苦与心苦

分类: 人生漫谈 |
王兆贵
“天门山相约跳崖”事件发生后,顿时引发全网疯传和热议。尽管是个偶然事件,但它产生的涟漪却波及人们内心深处。
孔子在答弟子问时,说过一句很有影响力的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大意是,心死的悲哀大于身死。“心死”即心灰意冷,无非是说,丧失了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意志,如今网络上称为“躺平”。
“躺平”一般用于就业,就生存而言,“躺平”就不那么容易了。起码你得有资本,或是祖宗的产业,或是父母的积蓄,否则饮食起居的钱从哪里来?即便选择单身,不用负担连带花销,总得有进项养活自己。有家有口的到处都要银两打发,也不允许你“躺平”。既然不能“躺平”,就要承受方方面面的苦和累。
人生在世,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总要碰上一些难事。谁还不曾为事业和家庭受过苦、受过累?其实呢,麻烦的不是肉体的苦和累,而是心里的苦和累。肉体的苦和累,通过休息可以缓解,心苦无药医,心累无人替。于是,人们就渴望并寻求解脱。当其时,类似佛系的心灵鸡汤和类似鸡血的励志语录开始盛行。这些玩意儿,劝慰别人可以,用到自己身上就不灵了。因为精神解脱不假外求,必须从自身找原因、找钥匙。
面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幸,通常会出现两种心态。一种是认命了,不再挣扎,不再痛苦;一种是不甘心,却又回天乏力,满腹怨愤没个出口,憋在心里生闷气。前一种活得潇洒,后一种活得最累。说到底,还是心态问题。心态平和了,痛苦就减轻了。云淡风轻的人,反倒不再哀伤;故作轻松的人,其实心苦。
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而欲望与期望却是无限的,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以有限的生命去满足无限的欲望,无异于自寻烦恼,把自己拖垮。正如曹雪芹在《好了歌》中说得那样“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如果你不分主次轻重,量力而行,被纷繁复杂的事务牵着鼻子走,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愚善当头,想讨所有人的好,必然会活得很累,以至于身心俱疲。唯有会选择,知进退,敢取舍,集中精力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才能有所收获,并减轻精神负担。
心苦和心累往往不是来自于经济负担和体力消耗,而是来自人际摩擦。谁都逃不掉,谁都在抱怨,谁都不愿受别人的气。在家庭中,特别是在婆媳之间和夫妻之间,往往会因一件小事碰出火花,闹出动静。值得深思的,家庭纷争没有赢家,每每都是两败俱伤。有些人,在外能忍气吞声,回到家中无所顾忌,把气撒到亲人身上。曾劝别人退后一步自然宽,轮到自己就绷不住了,看起来折磨的是别人,同时也是折磨自己。
最佩服那些没心没肺的人,热能热得起来,冷能冷得下去。气头一阵风,烦恼不过夜,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人生在世不称意,最好的办法是自我解压。遇事想开些,看淡些,既不要憋在心里生闷气,更不要转向家人发脾气。
前一篇:济宁日报:凤姐是个好管家
后一篇:滕州日报:僖负羁之妻与阮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