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陆游猎虎,你信吗

标签:
历史文化故事写实陆游 |
分类: 史海漫游 |
王兆贵
不知从何时起,老虎成了濒危动物,并进入了野生动物保护名册。一旦某地发现有老虎的踪迹,就会成为媒体以及相关组织考察的目标。但在我国古代,老虎曾被视为害人的“大虫”。孔子慨叹“苛政猛于虎”,是基于老虎吃人的本性,而打虎则是为民除害的壮举,于是便有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便有了慷慨激昂的“打虎上山”精神。
在我国古代,打虎英雄很多,有文学形象,也有真实人物,最有名的当属武松。据史学家们考证,北宋末年山东宋江起义军中并无武松其人。武松打虎尽管是施耐庵虚构的,但在文化艺术层面,不妨碍我们尊他为打虎英雄。
巧的是,就在北宋末年,有位叫陆游的绍兴才俊,言之凿凿地告诉你,他曾挥戈投矛,搏击老虎。你信吗?时至今日,有人信,有人不信。不信的原因,无非说陆游乃一介书生,怎能斗得过猛虎呢?
无论你信还是不信,人家陆游打虎是有诗为证的,且不止一次提起过。最初写道:“我时在幕府,来往无晨暮。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兔。耽耽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雠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编者注:长木铺位于今陕西汉中市宁强县桑树湾一带)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陆游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在二十岁时,曾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图大愿。南宋孝宗赵眘即位,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先后任镇江府、隆兴府、夔州府通判。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入幕宣抚使王炎府中,投身军旅生活,来到抗金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区),参与训练军士。我们知道,在古代军旅中,狩猎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训练科目。翌年(1172)冬季一个下雪天,47岁的他和士兵们一同骑马围猎。因天气寒冷,一行人下马饮酒。突然,山林中窜出一只猛虎。陆游迅疾拔出长矛,刺向猛虎,血溅白袍。这件事被当地传为美谈,颂扬至今。
不相信陆游打虎的人,也许以为他只是个写婉约词和田园诗的高手,对他笔下那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印象太深,殊不知陆游也曾跻身军旅、杀敌报国,“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有些文史学家经过比对后发现,陆游的几首关于打虎的诗,前后有些矛盾,时而说是秋天,时而说是冬天;时而说是刺杀,时而说是射杀,因此质疑陆游打虎的真实性,甚至以为他是通过写诗来炫耀自己的胆略。从陆游几次回忆打虎的经历来看,他又的确是把打虎这件事视为平生得意之举而引以为荣的。
也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秦岭一带,行军或围猎遇上老虎是常有之事,以陆游“学剑四十年”的本领,刺杀老虎应该不是难事。至于说是在秋天还是冬天,是刺杀还是射杀,只是记忆问题。从他后来的诗句可以看出,陆游这次猎虎,是在众目睽睽下发生的:“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虽然有些艺术夸张,但却不可能是凭空杜撰。就像辛弃疾、颜真卿、王阳明等以文功著称的历史名人,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也曾亲历前线、荡寇擒敌呢?
就浪漫的诗文而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修辞上运用夸张手法很正常。艺术的真实离不开生活的真实,但却可以驰骋想象。我们不能因为陆游将自己亲历打虎的场景艺术化了,就否认他真的打过老虎。
陆游打虎这件事,之所以会引出真伪莫辨的争议,恰恰说明,历史与文学既有重合,也有交错;既有客观记述,也有主观色彩。作为读者和看客,人们眼中的真实也具有两面性,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武松打虎是虚构,你都信了;陆游打虎是写实,怎么就不信了呢?
附注:本文发表在《绍兴日报》2022年12月12日山阴道,责任编辑沈卫莉。
前一篇:澳门日报:祸从心头起
后一篇:衡阳日报:南怀瑾为何替冯道喊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