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待字闺中

标签:
语言文字写作感悟随笔 |
分类: 语林漫步 |
王兆贵
“待字闺中”这个成语,源自我国古代关于成年礼的规制。《礼记》有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后不能再叫小名,要在姓名之外取字,以便他人尊称,同辈及晚辈不得直呼其名,所以有名讳一说。如,辛弃疾,字稼轩;李清照,字易安。《礼记》又云,“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女子簪发并取字后,就可以嫁人了,所谓“待字闺中”。
对于一个喜欢码字的人来说,每每看到这个成语,常常会联想到文稿写作的苦衷。作为一个对文字驾轻就熟的人,写稿固然不易,但因兴趣与习惯使然,并不觉得有多苦,苦的倒是完稿后的出路。就像是姑娘已经养大,嫁到哪里、嫁给谁人为好呢?
写作欲和发表欲是联系在一起的,写出来的东西只给自己看,通常是日记。即便是日记,也有拿出去发表的。耗神费力写出来的文字发表后,不见得都是为稿费,重要的是被认可后的快慰。
民间写手与报刊记者不同,除非你是特约通讯员和评论员,一般不会去写新闻的,而是诗歌散文、随笔杂谈、小小说等时效性不强的文体。
文学类期刊尽管是投稿的首选,但因门槛高、出刊周期长,一般写手望而生畏,也等不起,往往会向报纸专副刊投稿。每家报纸几乎都辟有专副刊版,除主编外,也都有专职或记者兼职的责任编辑。为专副刊供稿的对象,不外乎专栏作家和民间写手,尤以后者居多。名家的稿子自然抢手,如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甚至还会有编辑邀约供稿。作为自由撰稿人,民间写手也有出类拔萃者,他们靠自己的文笔取胜,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由于网文与手机阅读渐成常态,如今的报刊杂志订阅锐减,销路不畅,步履维艰,但还都在坚守。尽管如此,报纸专副刊编辑每天收到的稿子可用海量来形容,公开出来的邮箱经常被挤爆。因此,当不会有稿荒之忧。与此相对应,民间写手的队伍及投稿的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稿费不是很高,仅靠写稿子不足以养家糊口,但因爱好使然,却也乐此不疲。这在供需关系上,就会形成两个“压库”问题:编辑手上挤压的稿子多,作者手上挤压的稿子也不少。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了,对于码字者来说,写出来的稿子如同成年的女儿一样,女大不中留,可一时间又嫁不出去,一稿多投如同“一女嫁二夫”般的不可取,那就只能是“待字闺中”了。(文/王兆贵)
前一篇:滕州日报:当机遇遭遇知遇
后一篇:香港文汇报:一碗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