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美食文字解读史话 |
分类: 语林漫步 |
王兆贵
路过一家卖锅盔的小吃店,招牌下方写着“吃‘盔’是福”。在我先前的印象中,“盔”是头上护具,将士上阵打仗要戴头盔,矿工坑道作业要戴头盔,消防队员出征救灾要戴头盔,现今骑电动车出行要戴头盔,为的都是保护脑袋免受伤害。怎么就与吃的东西搭上关系了呢?
经查考方知,“盔”的底座是皿,造字的本意,就是钵盂类器皿。如此说来,锅盔作为食品,也就名副其实了。那么,“盔”是如何演变为护具了呢?多数字典首先解释为金属做成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其次解释为瓦盆一类的器皿。从字形字源上看,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汉字字源》《中华字海》的解释倒是合乎逻辑:像瓦盆而较小略深的器皿。作战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首铠)。由于这种器皿扣着的样子类似先秦将士保护头部的“兜鍪”(异体字带金旁,写作“”),故称之为“头盔”。
造字之初,“盔”指的是瓦盆一类的器皿,因为将士护头的帽子形状像瓦盆,才被人称为“头盔”的。也就是说,先有锅盔,后有头盔。
锅盔的样式有点像披萨,都是烘焙出来的混合馅饼。不同之处在于,披萨是烤箱里烤出来的,入口松软;锅盔是烘炉里烘出来的,咀嚼干脆。
至于锅盔的由来,说法有多种,总之与军队制作干粮的方式有关。锅盔到底源于哪个历史时期,是秦代还是三国,目前尚无确凿资料佐证。西北锅盔的起源,相传是秦军遂行作战任务时,来不及砌灶架锅,或是锅灶被毁无法做饭,于是就架起篝火,将面团放进铁盔里烧烤。这种以盔为锅烙出的面饼,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携带,且耐储藏、不变质。
既然“盔”字源于瓦盆,那么,作为食品的锅盔也就名副其实了,头盔则不过是形象化的比拟而已。(文/王兆贵)
前一篇:联谊报:东风第一枝
后一篇:人间福报:楚文王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