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3,919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报:同频共振效应

(2019-10-08 09:22:28)
标签:

钟摆

震荡

脉冲

同频

共振

分类: 世相漫话
王兆贵

  朋友圈传来一段三分多钟的小视频。画面显示,在一平台上,有间隔地并列着三十二个钟摆。实验者随机拨动钟摆,逐个地让它们都动起来,并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刚开始,三十二个钟摆的摆动幅度以及频率和声音杂乱无序。过了一会,摆动快的钟摆逐渐慢下来,摆动慢的钟摆逐渐快起来。临界时间点过后,所有钟摆的振幅、频率与声音就变得整齐划一了。这一现象,就是声波脉冲引起的频率趋同原理,或可称作同频共振效应。
  同频共振的现象很有趣,但也并非不可思议。有个钟响磬鸣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个原理。古时候,在洛阳一座寺院里,每当殿外敲钟时,殿内的铜磬无人敲打,也相跟着响起来。僧人以为铜磬自鸣是怪像,以致忧患成疾。他请江湖术士百般作法,磬鸣依然如故。前来探望的好友曹绍夔问清原委后,于第二天带来一把锉子,在铜磬边缘挫了几下,那铜磬便不再自鸣了。僧人问其原因,曹绍夔回答说,因为磬与钟的音律相合,所以钟响而磬鸣。僧人大喜,病也好了。
  音律相合、同频共振的原理,既可以解释自然现象,也可以解释社会现象。在任何人群中,都存在着情绪传染的可能,喜悦会传染,悲戚会传染,豪情会传染,义愤会传染,甚至连打哈欠都会传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说明情绪会传染;“同仇敌忾,一呼百应”,说明士气会传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明人的心绪与自然现象也会发生感染。情感共鸣与音律和鸣的前提都是同频,说白了就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不论是授课演讲,还是布道传经,均需情感共鸣,默契互动,台上现身说法,台下心领神会。生公虎丘说法,顽石为之点头,其中的义理与奥妙,就不是一般的共鸣了。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社会风气的教化与养成也是这样,首先要有引发共鸣的主旋律,其次要有唱响主旋律的好指挥,第三要有字正腔圆的领唱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同样需要能够产生同频共振的领唱者,一曲引来万人和,引领社会唱好同一首歌。道德风尚不能单纯靠说教,更需要通过楷模的作用激发共鸣,教而化之。中国好人的推荐与表彰,就像中国好声音的选拔与传播一样,一花开放百花开,能够产生同频共振的联动效应。
  就拿礼让行人来说,这可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风尚。过去行人过斑马线,往往需要左顾右盼,哪怕是大老远有车的影子,也不敢贸然通过,总是要等确实没车来往后才敢起步。如今行人过斑马线,司机们都会减速暂停,待行人都走完后继续前行。第一个礼让行人的司机是谁,我们无从知晓,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举动产生了同频共振效应,从而演化为所有司机的不约而同的自觉行动。
  社会道德风尚的演化尽管非一日之功,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文/王兆贵)

今晚报:同频共振效应

今晚报:同频共振效应
  附注:本文发表在《今晚报》2019年10月8日今晚副刊,组稿编辑朱孝兵,版面责编霍春光、彭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