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0,701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2019-09-22 21:33:30)
标签:

胶东

散文年选

谈写作

汪曾祺

水韵

分类: 笔耕留迹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今日有约·王兆贵:
(点击标题可链接原文)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文/王兆贵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描述西湖夜色时,曾赞叹说:“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水意”这个词,在汉语中单独出镜的频率不高,但从“上善若水”发端,诠释“水意”的文论却比比皆是,最终将“水意”概括为富有文化传统的人生哲理。法国学者安妮·居里安认为,汪曾祺的作品“浸透了水意”。说起来,这也是我对汪曾祺作品的总体印象。
  最早读到的汪曾祺作品,如《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是在《新华文摘》上,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知道汪曾祺的人不是很多。读过几篇之后,越发爱看,就到处搜寻他的作品。转业到省外办工作后,高邮外办的同事得知我喜欢汪曾祺,就送我一部汪曾祺的作品集《梦故乡》,厚厚的一大本。于是便一股脑儿扎进书中,过足了汪曾祺瘾。后来,凡有汪老新书问世,都要买来读。
  汪老作品看多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气韵在流动,那么自然、随意、疏淡,一点花哨都没有。他的《葡萄月令》,有点像观察日志,但视角之细微,摹状之具象,言辞之简约,体悟之精到,读罢令人心神宁静,如临田园。东篱采菊,心香在掬,西窗邀月,晴光满身。没有华丽的藻饰,没有夸张的抒情,没有冗余的铺陈,没有抽象的概念,于世俗中见真趣,于家常话语中透溢出一派天籁。
  是什么气韵呢?有人说是乡土气,可人家汪老不认。我开始也曾有过这样的印象,回味品咋起来,确实不像。他的作品,既不同于鲁迅那个年代的乡土文学,也不同解放区时期的“山药蛋派”,与孙犁的荷花淀有些相近,但格调有所不同。至于说原乡情结,倒是有,但哪个作家没有呢?如老舍之于北平、贾平凹之于商州、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等。汪曾祺的叙事背景不止于家乡高邮,还有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他在家乡生活到十九岁,然后是昆明七年,上海一年多,张家口四年,最后在北京,直到终老。原乡情结不是汪老独有的,他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乡土文学,声言自己并不排斥现代主义。
  我揣摩,汪曾祺作品的气韵,应包括烟霞气、水土气、人文气。说到底,就是人间之地气、水气。从水乡泽国走出来的人,心已被水沁过,水气自然重些。《大淖记事》最为典型,在烟水苍茫的湖荡背景下,尽显乡恋的清纯、温润与洒脱。即便写他乡风情,烟水气也很重。《看水》取材于张家口外的农村,《水母》则完全是北方风习,《昆明的雨》在他眼里,是那样的明亮、丰满,使人动情。他对湖光山色、人间草木、四方食事、世俗人情、异秉怪癖等,都有十分好奇的兴致,以至拈花微笑,涉笔成趣。虽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的佳兴却另有一番气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汪老身上倒是贴切。
  他写《翠湖心影》,着眼于一个“翠”字,钟情的却是那种宜人的情趣和愉悦的心境,人事活动的篇幅多于景致。他笔下的《人间草木》,连带着花鸟虫鱼、人文景致,着墨更多的则是亲近自然的无穷乐趣。他的《四方食事》,写得意兴盎然,漫溢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让他留意的不是什么珍馐佳肴,稀世名馔,而是街头巷尾的地方小吃。除了他所钟情的淮扬风味外,还有上海的腌笃鲜、苏州的塘鳢鱼、杭州的炸响铃、山东的大葱煎饼等,就连各地的咸菜,如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等,到了他口中、他笔下,也都成了有考究的美食。他曾比照多个品种的马铃薯,画过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每次画完之后,就放进牛粪火里烤熟了吃。他得意地说:“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他回忆西南联大的文字,更是风趣,寥寥几笔,就把那些特立独行的文人学子形象,勾勒得呼之欲出,活蹦乱跳。在《跑警报》中,一句话就活画出一个恃才傲物、直掳血性的刘文典。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简洁也是汪老为文的一大特色。他自述,我只写短篇,因为我只会写短篇。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的作品最长的一篇大约是一万七千字。有人说,他的某些作品,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中篇。他很奇怪:为什么要抻一抻呢?抻一抻,就会失去原来的完整,原来的匀称,就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文字不是拉面,理应有感而发,该长则长,当短则短,蓄意膨化,画蛇添足,是名利心作祟,读者是不会买账的。在散文随笔中,有一种形式很像聊天。东一句,西一句,漫不经心;深一句,浅一句,了无拘谨;兴来则书,意尽则止。言语细碎但不絮烦,文笔质朴而又淡雅,思维感性却不矫情。在恬适之中说心事,于细微之处遣情怀。看似随手拈来,细品却有余味。读汪曾祺的散文,感觉尤其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水意”在这里化作了随意。如是我闻,阅尽沧桑意转拙,心在烟波云水间。
  上述解读虽然都有道理,但似乎还没有完全说到点子上。其实,最能概括汪老作品气韵的还是朱熹那句哲理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附注:本文原载香港《文汇报》采风·百家廊,2019年度《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收录。

胶东散文年选·百名作家谈写作之汪曾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