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发表:科兹威尔的预言

标签:
文化历史健康长寿养生 |
分类: 人生漫谈 |
王兆贵
打开朋友圈微信,跳出一个煞有介事的标题:震惊!科学家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分钱不花。说是震惊,你信吗?《奇点迫近》一书的作者雷蒙德·科兹威尔,是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他于六年前就曾预言,二十年后科学家们终将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消息利好,为期不远,算来还有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可这样美梦真的能实现吗?
在《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中,吴承恩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所在叫万寿山,山中有座五庄观,观里栽培有万年人参果,人若有缘,得那果子一闻,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能活四万七千年。神话故事虽不可信,但其中透溢出的却是人类对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这样的话题自古而今都不曾间断过。平民也罢,贵胄也罢,凡人也罢,圣人也罢,古之智者也罢,今之学者也罢,都不乏对延年益寿的尝试和研究,人类的长生不老梦几乎与文明史一样悠久。
我国上古,就开始了对长生不老的探究。《黄帝内经》讲述的尽管是岐黄之术,或谓之阴阳转化与平衡之道,其中不乏朴素的辩证逻辑,但根本宗旨仍是延年益寿,也就是今人所谓的长生密码。我国的封建帝王,基本上都有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历史记录。秦皇汉武自不待说,就连早年对方士嗤之以鼻的唐太宗,晚年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他曾认为“生必有终,皆不能免。”到头来还是被外来方士给害了。按理说,封建帝王手中握有天底下应有尽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尽可得到他们那个年代最好的养生成果,可他们获取长生不老药的途径不外乎炼丹。可悲的是,迷恋岐黄之术的帝王大多猝死于丹药中毒,热衷追求长寿反而换来短寿。
随着科技日益发达,人类的平均寿命可以延长,但就个体生命而言,长生不老不过是美好的期冀和传说。不论你是圣贤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在自己的哭声中降生,在亲友的眼泪中离世,所有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即便生命科学有了重大突破,能够提取你的基因再造阁下副本,但那还是你吗?曾经的历史和已然的现实都告诉我们,没有谁能永久活在这个世上。传说中彭祖年长八百,实乃大彭氏国存在年限;姜子牙因生卒年难以确证,据推测也不过百余岁;经吉尼斯认证,有资料足以采信的长寿者,是南非乡村老太莫洛科·泰莫,2008年去世时134岁。
在延年益寿问题上,现代的普通民众比古代的达官贵人还要重视,还要执着。特别是太平盛世,人们越来越在乎生活质量,越来越专注于健康长寿。于是,养生秘诀满天飞,保健偏方层出不穷,每个年代都有新的花样流行,经久不衰,从未间断。什么鸡血疗法、甩臂疗法、拉筋疗法、饥饿疗法等,不一而足。昨天说吃素长寿,今天说长寿不能断荤;昨天说生命在于运动,今天说静养胜过动功;昨天说长寿须戒烟限酒,今天说长寿无关烟酒……说者莫衷一是,闻者无所适从。这些说法确有特例,但不可视为普遍经验照搬。如果说真有长寿通用密码,那就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科学养生,前者不由人,后者可参习。但是,无论花费多少脑筋,采用多少妙招,都不能返老还童,起死回生。清醒一点说,延年益寿会有时,长生不老终虚话。
尽管“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道理大家都懂,可一旦进入垂暮之年,对死亡的恐惧却与日俱增,只有在生不如死的痛苦挣扎中,才会无奈地选择决绝的了断。这样说似乎太刻薄,太灰暗了些,但死神的翅膀原本就是黑色的。面对“人固有一死”的终极归宿,即使做不到朱铁志说的那样“活在人心便永生”,也应作如是想:既然不可能无限加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要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加厚生命的厚度,加高生命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生无愧悔,死无遗憾,恩酬于先贤前辈,泽惠于后代子孙。
前一篇:扬子晚报转载:奋斗与牺牲
后一篇:领导科学转载:揣摩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