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发表:误解与曲解

标签:
误解曲解讼师钻空子邓析 |
分类: 世相漫话 |
王兆贵
钻空子这件事,往往会遭人贬斥,其实也不尽然,钻规则的空子并不是一件坏事。所有的规则在其颁布之初,都不可能完美无虞,这就需要根据可能引起的误读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时予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有些规则出台时,还要加括弧标明试行,也是这个道理。在法庭上,双方律师除了以新的人证、物证、书证展开辩论外,往往也会对法律条文作出有利于本方当事人的解读,其中不乏钻法律空子的辩护。有的空子钻得好,符合法理,胜诉了,并非法律的悲哀,恰恰能促使法律条款臻于完善。
春秋时的邓析,不法先王,否定礼义,擅长辩论,编写了一部适应新兴阶级要求的成文法。他还聚众讲学,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帮助民众打官司,被今人称为中国律师的鼻祖。据《吕氏春秋》记载,邓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邓析与诉讼当事人约定,办大案收取长衫一件,办小案收取短衣一件。子产批评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荀子肯定“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尽管民众对他的做法很感兴趣,纷纷送来衣物,向他学习诉讼,但却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郑国上卿姬驷歂以私定刑律为名将其杀害。但就像秦惠王车裂了商鞅却不废商鞅之法一样,姬驷歂杀了邓析,却实行了邓析所制定的法典《竹刑》。
话又说回来,对于契约乃至规则、律令条款,运用语言歧义挑漏子、钻空子,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读,并不都是正确的,或可分为误解与曲解两方面。上述微信中的电商,其行为不是误解而是曲解,不是无意的而是刻意的。在语言艺术中运用曲解制造笑料,称为幽默;在现实生活中刻意曲解制造麻烦,则是骗术。两者形式相同,性质不同。例如,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崔永元提出这个话题的本义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扮演农村老夫妇的赵本山和宋丹丹却以为是当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是误解,但像“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笑话中那位老板的说词,就是曲解。某饭店打出的招牌上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有顾客看到后第二天来吃饭不付钱,却被老板叫住了,理由是招牌上写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而你是今天来吃饭的,因此要照价付钱。按照这位老板的解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不仅是强词夺理的曲解,而且是预设骗局的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