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3,919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发表:梨花盛开说大鼓

(2017-03-24 12:54:24)
标签:

梨花大鼓

王小玉

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

邓丽君

分类: 文苑漫笔

梨花盛开说大鼓

王兆贵

 

  又是一年好风景,江南梨花白胜雪。让我想起了一条流传已久的灯谜,谜面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要求打一曲艺名称。谜题出自唐代岑参的七言古风,下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按照承上启下的法门猜射,谜底是“梨花大鼓”。“大鼓”,在这里可别解为花蕾怒放之意。
  作为击节乐器,大鼓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最初用于军旅和祭祀,后来用于歌舞与曲艺。作为传统曲艺形式,大鼓至迟于汉代就有雏形,宋代开始兴盛,明清时期则遍布市井巷陌、勾栏瓦舍,走进深宅大院、宫廷王府,并涌现出一批技艺卓绝的鼓书艺人。“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这首题为《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的短诗,正是鼓书艺人巡演乡间的真实记录。《红楼梦》里贾府举办节庆寿诞娱乐活动,也曾出现过说书艺人的身影。
  作为鼓书、鼓词、鼓曲的大鼓,种类繁多,数以百计,多以地域命名,几乎每个省区及文化古都均有。也有以配器和调式特色命名的,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铁板大鼓、京韵大鼓、五音大鼓、清音大鼓等。历史悠久并已定型的鼓书,大都列入国家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花大鼓,亦称山东大鼓,是流传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曲艺形式,被称为“北方大鼓艺术之母”。梨花大鼓原名“犁铧大鼓”,犁铧乃耕地所用光洁铁片,与梨花无关,更名出自文人的雅兴。梨花大鼓的配器,除了伴奏三弦外,还有两件击节乐器:一架羯鼓和两枚梨花简。说唱艺人左手拿着鼓槌,右手指夹持着半月形的梨花简,敲击起来叮咚作响。早期的梨花简用的是犁铧碎片,所以称为“犁铧大鼓”,因犁铧二字不够风雅,经文人雅客推敲琢磨,遂取其谐音,美其名曰梨花大鼓。那两枚原始的犁铧碎片,后来就被精钢打制的梨花简取代。山东快书表演者手中的鸳鸯板,也是从梨花大鼓所用的梨花简借鉴而来。
  梨花大鼓的唱词,初期为单一的方言小曲,逐渐演变为有说有唱有板式的中篇套曲,后来又趋向只唱不说的短篇曲目。香港有部喜剧电影叫《看见你就笑》,序幕一拉开,邓丽君扮演的小桃红登场,演唱的就是梨花大鼓。在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中,刘鹗(字铁云)以其亲历,写下了“明湖居听书”一节,区区两千五百余字,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场面描述得绘声绘色,出神入化,即便今天读来,仍觉得如临现场,为之叫绝。

光明日报发表:梨花盛开说大鼓


  书中先后出场的舞台姐妹黑妞和白妞(即王小玉),历史上实有其人。据清代《旧学庵笔记》、《历下志游》、《蘖坞诗存初稿》等书记载,王小玉生活在同治到光绪年间,乃山东临清一代走方艺人,后来辗转济南,于大明湖畔明湖居献艺,走红后名噪数年,被誉为“红妆柳敬亭”。柳敬亭是明清著名说书艺人,可见人们对小玉评价之高。
  刘鹗先是交代了明湖居大戏园子的格局和座无虚席的拥虿之状,尔后又几笔带过三弦开场的情状。一番铺垫之后,叫座的人物便出场了。书中写道,弦声稍息,帘子里走出一位十六七岁女孩,颜面娇俏,穿着洁净,于半桌后的右侧款款落座。待弦声铮鏦响起,那女孩便立起身来,左手拿起梨花简夹在指缝间,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与那弦声相呼应。右手拿起鼓棰,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鼓声咚地一响,歌喉骤然而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一应声腔与之俱来。

光明日报发表:梨花盛开说大鼓
  这当口,台下有位新听众以为这就是白妞了。旁边的老听众悄声对他说,这是白妞的妹子黑妞,她的曲儿都是白妞教的,比白妞不知差多远呢!黑妞的好处,他人说得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他人说不出,学不到。黑妞一曲终了,缓步退到了后台,台下的人声也随之高涨起来。正在闹哄之际,只见那帘子里又走出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穿着打扮与黑妞无二,相貌白净,秀而不媚,清而不寒,低着头立在半桌后面,拿起梨花简叮当了几声,又将鼓棰轻轻地点了两下,抬起头来用眼神向台下那么一扫,就连远远坐在墙角的人,都觉得小玉看见我了。满园顿时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响。刘鹗的这番铺陈,历来被书评界引为经典。而他对白妞演唱技巧的描述,则更加精彩绝伦。
  刘鹗接下来写道,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听众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极高之处,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迭,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之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王小玉高音飙到三四迭后,陡然一落,又极骋其千回百转的功夫,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彷佛有一丝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尔后忽又扬起,就像节庆烟花,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五彩光焰,缤纷四射,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歌声相和合。听来犹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光明日报发表:梨花盛开说大鼓
  大半辈子走来,读过的艺术鉴赏多矣,能将说唱艺术之美,解说得如此通俗,如此神奇,以有形的比拟来摹状无形的音韵,于可感的体悟中领略声腔之妙,堪称鲜有其比,无出其右。就在我写出这一片段之际,获悉刘鹗的《老残游记》在俄翻译出版,相信这部被周汝昌誉为“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的近代名著,必将会给俄罗斯的读者带去鲜活的审美体验。

 

光明日报发表:梨花盛开说大鼓
  附注: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17年3月24日光明文化周末/雅趣版,责任编辑郭超。搜狐网、凤凰网、千龙网、职校中国网、驻马店广播电视网、孔子网、尚人秀、中国青年网、河南文化网、顶俩网、中国网·东海资讯、历史网、奇闻网、917财经网、188财富网、汇金地等媒体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