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发表:朱野航:一生只为诗画狂

标签:
朱存理书画鉴赏四库全书沈周启南山水长卷 |
分类: 文苑漫笔 |
文/王兆贵
明代苏州书画鉴赏家朱存理,字性甫,号野航,长洲(今苏州)人。早年师从吴门画派先驱杜琼为师,虽然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精,但却不应科举,无意仕途,以教书课徒为业,一生醉心于谈诗论画、藏书考据。有人称他“是一位能将丰厚家产全部变成藏书,而不管家人饥寒的考据学者”。
据何良俊所撰《四友斋丛说》记载,朱存理曾在吴中旧族一王姓人家做塾师。这天傍晚,他与主人小酌后,恰值月上中天,引得朱存理诗兴大发,随口吟道:“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偶得天成佳句,令他喜极而狂,不由大叫起来。回屋歇息的主人被他唤将起来,听他摇头晃脑地一番朗吟,不免触着诗心,抚掌击节,赞赏不已。遂又重新置酒作长夜饮,直至兴尽而罢。第二天遍邀吴中诗友赴宴共赏佳句,并请来戏班子助兴,留连数日方散。此举堪称一时盛事,继后传为诗坛佳话。
朱存理留存于世的诗稿和文稿较多,均被收入《四库全书》。他所编纂的《珊瑚木难》八卷,辑录了平生“所见书画名迹,备录其中诗文题跋,有世所罕睹者均附录”。这也印证了他搜集、抄录、收藏、鉴赏书画所付出的艰辛劳作。只要他获悉有异书秘册存世,必欲访求得之。为了能从沈周那里求得自己想要的画作,他就像蜜蜂追逐花粉似的,硬是盯住不放。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朱存理同乡,乃绘画史上“明四家”的领军人物。因他温和大度,平易近人,以至登门索画者来往不断,令其不堪其扰,颇伤脑筋,即便避居寺院也不得安宁。好友刘邦彦嘲之以诗云:“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为求清静,沈周想了很多办法,诸如推辞、拖延以及让门生代笔等,但遇上朱存理这样的痴迷之士,不仅无力推拒,且也不忍谢绝。
清代陆心源所纂《穰梨馆过眼录》,记有沈周在《设色山水长卷》上的一款题跋,大意是,朱存理得到一卷衢州楮树皮制成的纸,缜密细腻,洁白如帛,四幅裁为八页,粘连起来四丈多长。乙巳年春,他拿来对沈周说,此纸对画家来说足够水的了,知道你胸有丘壑,装得天下巴蜀,怎能不让你展现于此卷中呢?沈周怵其过长,谢绝说不能。朱存理也不搭腔,悠然自得地取水研墨、摊开纸张。沈周笑着为他画上几株杂树于山坡之上,不过盈尺而已。朱存理遂将画册拢入袖中,并撂下话说,事固有难于先,必易于后也。自此,他数次寻到沈周住处,转着圈儿“策反”沈周,央其继续作画。其言高雅而旷达,其意殷勤而委婉,令沈周心生爱怜,虽有为难之色,终无推拒之心。据说,前后经过一年多时间,才把这一长卷画完。
你看,惯施“拖字诀”的沈周,硬是让善用“缠字诀”的朱存理给“降伏”了。在朱存理索画的轶闻趣事中,还有一出更为出彩的好戏叫作“移舟逼画”。据《石渠宝笈》卷六记载,沈周曾为朱存理所逼,仿绘倪瓒画作,其跋曰:“朱君性甫久欲余仿倪云林墨法,为溪山长卷,余辞不能。云林在胜国时,人品高逸,书法王子敬,诗有陶、韦风致,画步骤关仝,笔简思清,至今传者,一纸百金。后虽有王舍人孟端学为之,力不能就简而致繁劲,亦自可爱,云林之画品,要自成家矣。余生后二公又百年,捉风捕影,安可妄作。庚戌七夕,性甫顾余,因与晚酌有竹庄,赋诗云:‘随时逐节且追欢,酒席山尊瓜满盘。一种钝根谁乞巧,两肩诗骨自担酸。奈多白发笼无帽,有好黄金买亦官。膝上抱孙天遣慰,不知星汉夜阑干。’明日因入郭,性甫同舟,出茧纸,仍以前命相逼,且暑闷,正无所排拨,遂不复辞,而弄笔几弥卷。性甫谓为云林亦得,谓为沈周亦得,皆不必计较,在寄兴尔。”
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既相辅相成,也相反相成,朱存理的做法,说勒逼也好,说督促也好,无意间激励沈周的绘画技艺愈益精进,更上层楼,从而也成就了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千古美谈。
后一篇:老年生活报转载:重耳身边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