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发表:所有人都沉默

标签:
公共资源弱势群体良心发现悲天悯人社会公德 |
分类: 世相漫话 |
作者:王兆贵
在某公交车站,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车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乘客见孩子的妈妈还没赶到,就开始埋怨起来,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一瘸一拐地上了车。见上来的是个残疾人,一车人都沉默了。这是发生在南京的一件真事,源于当地晚报的一则消息。
公交车是城市公共资源,不属于任何个人,到站后客人上完就该开走,没理由让一车乘客等待一个孩子的母亲,这是常理,而常理并不排斥例外。
残障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有着常人少有的不便。孩子的妈妈上车后,乘客们所以都沉默了,是因为真相大白。他们或许看到了母亲的不易,或许看到了孩子的孝心。
据目击者说,这个男孩因为受到了误解和指摘,一路上都含着委屈的眼泪。事后有人在网上质问,当时他上车后为何不直接说明原因呢?这样的疑问,不是幼稚便是寡情。须知,凡人都需要尊严。如果换作你,会说出母亲有残疾吗?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所有人都沉默”的事,尽管不是经常发生的,但也并非个别个案。
能让所有人都沉默的事,想必有一定的心灵震撼,迥异于常规,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以至心理发生了逆转,或者无言以对,或者陷入思考。这样的思考通常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是一个默默的内省、内悟过程。人生理念的昇华,求真向善之心的激发,往往是在无声的思考中完成的。有道是,悟得人间真情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更何况,悲天悯人者,人亦悯之。如是我想,所有人都沉默了,那是好事。有误解是因为不了解。当人们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误解自然消除了。其实,宽容他人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而是根植于人心的社会公德。
后一篇:澳门日报发表:智慧乎,食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