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发表:莲塘春社谜趣多

标签:
元宵灯谜雅俗共赏莲塘春社夜雨秋灯红颜知己 |
分类: 语林漫步 |
王兆贵
元宵节观灯猜谜,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习俗,历代文人都视为雅兴,乐此不疲,并见诸多种文献和小说,如《国语·晋语》《文心雕龙·谐隐》《齐东野语·隐语》《武林旧事·灯品》《橐园春灯话》《红楼梦》《镜花缘》《夜雨秋灯录》等,均有记载。
《夜雨秋灯录》及其续录,是清代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也是宣鼎不惑之年的“抒怀愤发”之作。鲁迅称其笔致“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上海申报馆在刊行序言中评介说“书奇事则可愕可惊,志畸行则如泣如诉,论世故则若嘲若讽,摹艳情则不即不离:盖合说部之众长,而作写怀之别调也”。
在这部小说集中,计有五篇涉笔灯谜,专写谜事活动的就有两篇,其中《莲塘春社》一文,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这里不妨转译为白话,稍加点评,以公诸同好。

有一年清明,山东棠邑人张十三扫墓归来,路过薛家莲塘时,月亮刚刚升起,忽见路边有户人家,缓缓走出一个丫环,在门头挂起两盏白纱灯笼,上绣“莲塘春社”四个篆字,并将一纸红笺贴于门柱,上书:新居落成,有谜语向众人候教。灵犀一点暗通,借以消遣闲情。猜对者击鼓相应,否则鼓声不闻。
这对张十三来说,正巧投其所好,就上前问那丫环:“谁制的灯谜?猜中可有赏赠?”丫环笑着说:“这是我家大姑娘亲手所制,猜对了香囊、团扇之类总会有的赏。”张十三说:“何不贴出来呢?”丫环说:“大姑娘正用晚餐,待四乡文人聚拢后,还要亲自走出闺房,当面试试众人的才思呢。”

张十三急忙赶回家中,邀集了几位同好,向东郊走去。来到莲塘边上,只见那家门前已团团围了好几层人,都是近村的塾师学究。他们眯着眼,蠕着嘴,背着手,作出种种苦思冥想的情状。张十三从人丛中望去,有位年方十七八岁的美貌女子,双鬓各插一枝杏花和柳穗,上穿桃红色薄绵短袄,下着碧玉色素淡罗裙,端端正正地坐在竹几上。两边列着四支蜡烛,左右两个丫环侍候,一个手执拂尘,一个负责击鼓,其中就有刚才出来挂灯笼的那位。灯笼上已挂出三条谜笺,循序分别是:
哭奏殿庭。
上从汤沐邑回銮。
苦绛珠何事到人间。
要求各猜唐诗一句。
张十三稍作思索,报出两条谜底:一是“双泪落君前”,二是“君自故乡来”。门内鼓声咚咚响了起来,礼品是用绿纱裹着的白玉连环和用彩绳系着的紫玉镇纸。正当张十三对丰厚的礼品感到惊讶时,同来的郝十五报出谜底说:第三是“还将两行泪”。门内紧跟发出一阵轰鸣的鼓声,彩头乃是一方端砚。美人笑着说:“郎君真聪明!然而这还不是底面现成的。”接着,她又出一谜:
木兰不用尚书郎。
仍要求猜唐诗一句。
同来的姜十七报出谜底说,该是“红颜弃轩冕”吧?只听鼓声大震,礼品是斑竹管五十支,云笺一盒,绣荷包一个。美人笑着说:“此谜算得上妙合自然了”。就在众人纷纷称许之际,美人又出一谜:
曹孟德在马上长吁短叹。
要求猜《西厢记》一句。
张十三想了好一会,报出谜底说:“无语怨东风”。鼓声立即响起,礼品也很丰厚。谜面描绘的是曹操因东风而惨败的无奈,谜底对应的是《西厢记》开篇的一句曲词。在人声鼎沸中,又一条灯谜挂了出来:
开张字号。
要求猜一位孔子弟子。
那些塾师们争着报说“子贡”,美人只是微笑不语,于是这些人叽哩哇啦争辩起来。接下来的一条谜是:
虎鼓瑟。
要求猜一句俗语。
这是一条求凰格灯谜,除要对仗外,还须得带有“双、对、联、合、匹、配”等字样。
张十三揭底说:“对牛弹琴”。鼓声骤起,礼品亦佳。塾师们觉得这条谜似乎在嘲弄他们,心里正忿忿不平时,同来的查十六报出“开张字号”的谜底“琴牢”,鼓声这才响了起来。礼品是用红丝线串着的两枚古钱币。孔子的弟子琴牢,字子开、子张,恰与谜面相合。
众人对张十三等得了恁多彩头正艳羡不已,美人又出一谜:
月上十三楼,
珠帘懒上钩。
江声来眼底,
春色上眉头。
别久情方见,
才多意转愁。
可怜筝语细,
凝睇对沙鸥。
要求各猜古代美女一名。
大伙感到这些谜难猜,张十三就提议换些容易的。美人笑了笑又出一谜:
息夫人后裔。
要求猜两位古代美女。
张十三揭底说:“桃叶、桃根”。鼓声即刻擂响,礼品是白磁盆盛着的樱桃脯。息夫人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生于桃花盛开之时,且面如桃花,所以又被称作“桃花夫人”,谜底正由此而来。
及至终场,美人又出一谜:
巫山云雨几曾收,
才效鸳鸯结并头。
揉到花心花欲颤,
未能停顿水先流。
要求猜用品一件。
那帮塾师一见此谜,顿生不雅之想,随即鼓噪说,这是一首淫诗。美人立即变了脸色,厉声斥道:“这班小人真是无礼!制作与猜射灯谜是件雅事,怎么可以这样加以亵渎?”说着,举袖一拂,阴风骤起,灯烛尽熄,美人、丫环以及房子等全都不见了……
前一篇:[转载]世上最全的奇花异草(二)
后一篇:【转载】标题加不加问号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