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89,509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公报发表:受贿好比吃河鲀

(2015-03-30 19:53:18)
标签:

河鲀

梅尧臣

口腹之欲

刘伯温

受贿

分类: 世相漫话

受贿好比吃河

 

  古训说,“甚美必有甚恶”。这世上,诱人至极的美味,往往包藏祸患,当馋涎遭遇毒腺时,生命就会悬于一线。就说这河鲀吧,肉汁鲜嫩甘美,倘吃法不当后果非常危险,针尖大小的毒素就足以致人死地。这看起来是常识问题,但总有人禁不住诱惑,以至为之付出沉重代价,自古就有因吃河鲀而丧生的记载。《本草纲目》就曾提醒人们,“河鲀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世界上敢吃河鲀的民族,首推日本和中国。日本自江户时期,就有吃河鲀的风俗。公元1592年,丰田秀吉发动“文禄之役”,但在渡海过程中,有不少武士却因为嗜食河鲀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丰田秀吉于是大怒,颁布了严厉的禁食河鲀令。时至今日,这道依然有效的禁令,让日本皇室无一人敢尝“禁脔”。现今在日本,除非拥有专业执照,任何厨师不得料理河鲀,但每年死于河鲀中毒者仍有两三百人。
  中国人食河鲀的历史更早,《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至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食河鲀之习,滥觞于宋代,时兴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吴地为甚。饕餮最盛之时,也是死人最多之时。为此,当下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人们远离河鲀。北宋时期,梅尧臣与范仲淹同游庐山。席间,有人谈论起河鲀这种美味。时值春景,梅尧臣有感而发,即席赋诗一首: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鲀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飨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在这首诗中,梅尧臣先是描绘河鲀形貌古怪,然后指出其毒性最大,如果料理不得法,吞食如自杀,并以反诘的口气劝诫说,既知会丧命,何必要吃它?通过对比分析,梅尧臣得出结论:从来“美无度”,终归“祸无涯”。范成大也曾写过一首《河鲀叹》,其中有云:一物不登俎,未负将军腹。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这两位诗人都是“拼死吃河鲀”反对派,并且都认为,丧身口腹之欲,死得不值,也不值得同情。
  基于这样的理念,明代的刘伯温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司城子家养马人的儿子吃河鲀死了,但他没哭。司城子问他,你和儿子没感情吗?养马人说,怎么能说没感情呢?司城子说,然而你儿子死了却不哭,为什么呢?养马人回答,河鲀有毒,吃了会死,无人不知,可他却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轻生,这哪里还是我的儿子呢,所以我没哭。司城子听了,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感叹地说,喜欢贿赂的危害就像和吃河鲀一样。于今那些为满足贪欲而碌碌不休的人,无非也是些口腹之徒罢了!
  刘伯温的比方很恰当,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贪食河鲀与贪图贿赂,不仅危害相同,心理和行为也很相似。这两种人在物欲的诱惑面前,思想防线都很脆弱,且都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有性命之忧也在所不惜。巴尔扎克说过,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因此,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首先要修成淡泊物欲之心。
  附记:鲀与豚是属性不同的两种动物。鲀属于鱼类,其脏器和血液有剧毒;豚属于哺乳动物,是猪的古称,江豚、海豚也被叫作江猪、海猪;若以河豚称呼河鲀,就混淆了鱼类同哺乳动物的区别。为规范起见,本文采用河鲀这一科学名称。

 

大公报发表:受贿好比吃河鲀


  附注:本文发表在《大公报》2015年3月30日大公园副刊,责任编辑孙嘉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