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发表:童年手写板

标签:
石板石笔手写板板擦童年 |
分类: 记忆刷新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小学的条件相当简陋。许多学校都是在庙宇或祠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在我的故乡午塔,就曾有一座家庙。记得庙内有棵苍劲的古柏,树干着屈,盘根错节,枝叶青翠,遮天蔽日。院内的小径用青砖铺就,青砖的缝隙里满是青苔。四周的殿堂里,还供奉着许多涂彩的泥塑。待我上小学时,那座家庙已经扒掉了,翻盖成简易的校舍,那棵古柏正好用来悬挂课锺。
那时,刚入学的儿童也没什么文具,就连象样的纸笔都没有。由母亲或姐姐手工缝制的粗布书包里,大多装着三样东西:石板、石笔和石板擦。提起石板,现今的年轻人恐怕听都没听说过,没准会以为是建筑材料。对于今天使用点读机、学习机、手写板的学生来说,石板和石笔就像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可当年却是我们上学的主要文具。一块镶有木框的石板,比A4纸大不了多少,其厚度与鼠标垫相仿,颜色比砚台淡一些,双面都可以用。好的石板质地坚硬光洁,写字清晰,且用后不留划痕。石笔有方有圆,比火柴杆略粗一些,划痕为灰白色,比起今天工矿业标记用的滑石笔,质量差多了,坚硬而又生涩,摩擦系数倒是不低。一支石笔约五至六公分,比粉笔耐用,可用很长时间。
上课时,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用石笔在石板上作业,就连课后作业也是在石板上完成的,然后摞起来交老师批改、打分,再发给大家。石板用来做数学演算,比演草纸还要方便。但若用来做语文作业,难度就大一些。字要写得像蝇头小楷,且要行列整齐,否则,正反两面加起来,空间也不够用。石板写字很经济,写完后哈一口气,用石板擦就能抹得干干净净,可以反复使用。丢了石板擦的同学,只好衣袖来擦,擦得多了,袖子可就遭了殃了。
用石板、石笔时间长了,虎口乃至手腕、手肘都会酸痛。特别是到了冬天,同学们的手冻得通红,还要捏着冰凉的石笔、贴着冰凉的石板写字,那滋味就不大舒服了。手冻得发僵时,就只好搓一搓,或捂到嘴上哈气取暖。我记得,这种情形直到三年级时才有所改善,代之以廉价纸张自制的作业本、演草本以及木质粗糙的铅笔。平时练习写字或算术演草,舍不得铅笔和本子,仍然在石板上写写画画,以至于整个小学期间都在沿用,或者说是并存并用。石板的缺点是重而易碎,不小心落到地上就会破成几片。淘气的学生打破石板的事时有发生,事后免不了被家长打骂一顿,再去添置一块。一块石板不过几毛钱,但在当年却相当于一个整劳力一天的工钱。如果今天买来,明天又摔碎了,贫困的农家也是难以承担的。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石板、石笔早就没了踪影,可作为启蒙时代的伴读工具,它们仍深深地留在童年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