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摘转:一时之誉难辨才

标签:
白居易试玉辨才曾子公孙弘 |
分类: 转载收录 |
王兆贵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白居易因主持正义而遭当权者忌恨和打压,被贬为江州司马。放逐途中,有感于好友元稹《放言》五首所表达出来的悲愤情怀,遂以同名组诗奉和。以上便是其中之三,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试玉”、“辨材”为譬晓谕世人,辨识人品的真伪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要终其一生。因为人品是内在的,隐性的,很难从一时一事中看出来,即便眼力超凡的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曾子的人品是非常高尚的,是儒门数一数二的道德模范,古籍中有不少典故赞扬他。可就是这样一位圣贤级的人物,当年也曾有被误解的时候。据《说苑》记载:曾子37岁时,被费国国君聘请到费国。恰逢鲁国发兵攻打费国,曾参向费国国君请辞说,我要出去几天,等鲁国退兵后再回来,请您派人看好我的家,不要让猪狗拱坏了。费国国君听了颇为不悦,心里说,我待先生之情,人所共知。如今鲁国军队就要打过来了,先生却要离我而去,还让我替你管家,这说得过去吗?结果,曾参去的是鲁国,质询鲁国出兵攻费国的理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进行外交斡旋。鲁国列举了费国的十大罪状,被曾参驳倒了九条。于是,鲁国决定撤军。费国国君闻知后,赶忙派人把曾参的房舍修整妥善,迎接曾子归来。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常人呢?
好人名声的论定需要时间,坏人品行的暴露也需要时间。宋相戴剔成素有仁爱、清廉之名,但却野心勃勃,专权好战,变法初见成效后,不怀好意地对宋桓侯说,国家的安危,百姓的顺逆,关键在于赏罚。赏罚得当,贤人就会得志,恶人就会受制;赏罚不当,贤人就会受压,恶人就会得势,并通过结党营私、蒙蔽君王来争名夺利。赏赐人人喜爱,这种受欢迎的事由您来做;刑罚人人讨厌,这个黑脸就由我来扮演。宋桓侯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就照你说的,我当好人,你当坏人。这样一来,生死予夺大权完全操控在戴剔成手里,宋国臣民无不畏惧,唯戴剔成之命是从。没过多久,戴剔成就废黜宋桓侯取而代之。宋桓侯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戴剔成所谓的仁爱、廉洁和忠诚,都是伪装的。可是,噩梦醒来是黄昏,这一切都晚了。
西汉大臣公孙弘,圆滑世故,特别善于伪装自己,且能一以贯之,将作假进行到底,即便被汲黯揭了老底,依然能高姿态认账,汉武帝还以为他宽宏大量,虚怀若谷,以至功成名就,拜相封侯。尽管如此,后世论及他的品行时,仍然不敢恭维,称他是个典型的“两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