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驿”动离人情
(2014-02-11 17:53:40)
标签:
香港文汇报文汇园副刊历史与空间驿动离人情原创随笔 |
分类: 文苑漫笔 |
作者:王兆贵
驿的部首为马,本义是指传递文书所用的马,与之相关,文书传递人员途中食宿、更换马匹的处所就被称作驿,或称邮驿、驿站,另外还有邮亭、驿亭、驿馆、候馆等称谓。在我国古代,驿为公共设施,实际上就是由国家建造并管理的招待所。驿的起点是京都,以京都为轴心,辐射全国各地,形成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
http://s1/mw690/001nrF9hzy73UBT5r0sb0&690
邮驿的建制,在西周时就已初具规模,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完备,秦代驰道的拓建,为后来驿站的发展奠定了陆路基础。到了隋唐时期,大小水陆驿站遍布全国。「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从岑参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唐代的驿传业非常发达。从咸阳到陇山,现今的交通条件也有四五百里之遥,那时却能朝发夕至,足以称得上快递了。据此可知,若无飞马驿传,华清宫的杨玉环是不可能吃上南国荔枝的。据《大唐六典》记载,唐玄宗时期,全国有驿1639个,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驿务人员约为两万多。驿站的功能也大有扩展,除了接待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的信使外,还兼管迎送本邦和外籍官员及其眷属,乃至赶考的书生、流放的贬官以及押解犯人、运送贡品的差役等,都在驿站投宿并周转。到后来,但凡赶路的行人均可在驿站落脚。于是,驿站便与出行密不可分,进而泛化为客栈,成为人在旅途的特定物像。
按理说,出门在外,天色向晚,风尘仆仆,饥肠辘辘,驿站在望,求之不得。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这驿字多半是个悲催的字眼,驿站也成了触目伤怀的景致。那些坐落在漫漫古道上的驿站,就像拨动离人心弦的弹片,令漂泊他乡的游子心随「驿」动,黯然魂销。这种惜别伤离的情感,到了文人墨客的笔下,再加上西风、斜阳、征雁、昏鸦、残月、疏桐、孤馆、青灯这些荒寂元素,使得离情更苦、别绪更黯,落寞惆怅,悱恻缠绵,真个是别有一番滋味漾心头。这也说明,思乡念旧,伤离惜别,是我国古代邮驿文化的一大特色。
http://s12/mw690/001nrF9hzy73UCqKlejbb&690
在我国古诗词中,「驿」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张大卫主编的《邮驿诗词选》中,收录了与邮驿相关的各类古诗词553篇。正如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内文章概括的那样,「中国的邮驿文化与书信文化在世界同类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蔚为大观。驿站邮亭千载相因,过客如鲫,既有豪放壮阔的军旅,书剑飘零计程车旅,也有寄情山水的宦游,更有悲壮的谪戍之旅。别离之痛,思念之苦,对友情的珍视,对现实的鞭挞,无不化作绚烂多彩,风格迥异的邮驿诗」。
晚唐诗人温庭筠,一生写过多篇与驿站相关的诗作,如《商山早行》、《碧涧驿晓思》、《题望苑驿》、《题端正树》、《海榴》、《旅次盱眙县》、《送客偶作》、《送卢处士游吴越》、《菩萨蛮.驿桥春雨》、《马嵬驿》等。其中,《商山早行》最为有名。诗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是一幕从驿站出发的典型场面,远的,近的,动的,静的,该有的景物都有了,尤其是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堪称羁旅愁思的经典佳句。鸡声、茅店、晓月、人迹、板桥、浮霜,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寻常物像,被作者巧妙地组合起来,浓缩为一幅形象可感的写意画。用语巧,构思也巧;视觉妙,听觉也妙;意境美,韵律也美。可谓「音韵铿锵」,「意象具足」,「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霜晨晓月,茅店鸡鸣,烘托出荒村的清冷、沉寂,从而使旅人思乡的心境更加悲苦。
http://s8/mw690/001nrF9hzy73UD91E1h17&690
如果说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通过典型的时间和场景,反映了游子晓行夜宿的冷清和艰辛,那么,唐代中期诗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则是通过非典型的时间和场景,反映了游子滞迹他乡的凄苦和无奈。「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五言八句四十字,却将人世间的莫大悲凉尽纳其中。大过年的,四顾无人,只有一盏寒灯相伴,想来就让人情怯。「一年将尽夜」与「万里未归人」,对比如此强烈,反差如此鲜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谓断肠,不过如此。惆怅之余,作者只好苦笑着自我解嘲,明天啊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这样的结尾,给人的感觉反倒更加凄苦。
游子在外,孤馆独宿,愈发思乡念亲。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全诗通俗易懂,浓缩为一句文雅的话,就是「一夜乡心两处同」,大白话就是他想家里人,家里人也想他。羁旅驿馆之人,其思绪却是悠游不羁的,很容易回想起当日惜别的情景。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陈允平的「柳丝挽得秋光住,肠断驿亭离别处」,王昌龄的「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李清照的「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就逆旅而言,出行与送行总是相伴而生的。因此,这驿站既是行人告别亲友的所在,也是亲友送别行人的场所。出行者心事沉重,送行者心情也不轻松。所以这「离人」的称谓,不单是指出行者,也是指出行者的亲友,作别的双方均可称为「离人」。北宋魏夫人的「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思念的是远行人,朱淑真的「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则是留守人的念想;曹组的「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写的是旅人思乡,而王实甫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的则是佳人恨别。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把「霜林醉」幻化为「离人泪」所染,是为「长亭送别」这出戏在场景和氛围上做铺垫的。这里的长亭,也与驿站、驿路相关,同样是爱恨交织、生离死别的伤心所在。
http://s15/mw690/001nrF9hzy73UDwREYu3e&690
古时的驿站之间,一般都建有供人憩息的驿亭。按规制,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由于驿亭也是旅人与亲友相互道别的地方,所以称为离亭,所谓「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出,表现的就是崔莺莺及其家人在长亭送别张生的情景。这出戏的唱词非常经典,将莺莺的百结愁肠渲染到了极致。那莺莺听得道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就减了玉肌。可见这长亭在莺莺眼中多么恐怖,一望之下,相思顿起,没病没灾,人却瘦了一圈。
柳永有一首《雨霖铃》词,场景也是都门外的长亭。该词缠绵、凄婉,一上来就愁云密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刚停下来,酒喝得没情绪,正在留恋伊人的当口,却以「兰舟催发」相逼,不得已只好「执手相看泪眼」,竟至于「无语凝噎」;遥想这一去千里迢迢,叹只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宿醉醒来后,又只见「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就算是良辰美景也引不起我的兴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七名声不太好,但他才情确有过人之处,这首《雨霖铃》堪称「绝妙好词」。
抒写离情别绪的驿路诗词,格调高的也不在少数。如陆凯的「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王维的「渭城朝雨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写得沉郁苍凉,通篇充溢着亡国之恨、爱国之情、复国之志,是历来为人称道的浩然正气之歌,其一曰: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http://s11/mw690/001nrF9hgy6Gvt8e6FA5a&690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
2014年2月11日文汇园副刊,责任编辑张旭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