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58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文汇报发表:无巧不成书

(2013-12-18 09:49:55)
标签:

香港文汇报

原创文稿

果报定数

无巧不成书

文史札记

分类: 史海漫游

无巧不成书 

王兆贵

  有个故事说,在一场战斗中,上尉发现一架敌机俯冲过来。按照防空常识,他理应立即就地卧倒。可上尉发现离他不远处有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就顾不上多想,飞奔过去一个鱼跃将小战士扑倒在自己身下。一声巨响过后,上尉拍拍身上溅落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这位上尉不顾个人安危救人的同时,也救了自己一命。于是人们感慨地说,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这当然是现代观念的解读,是利他主义的道德评价。这类故事如果放在我国古代,笃定会被视作「善有善报」的经典案例,写入因果报应类笔记小说中。

  在我国历代通俗文学中,大到国家命运,小到个人际遇,笔涉善恶因缘、兴衰定数的故事情节和评述文字很多,不能说篇篇如是,但也是每每得见,就像近现代文学中的爱情与生死一样,几乎成了永恒的母题。这一母题,把人间一切祸福,都看作是超自然力量左右的结果。不仅话本小说有传奇,稗官野史有记载,而且类书或正史也多有收录。翻开《太平广记》这部大型类书,仅从目录中就能看到,专题收录「报应」、「定数」之类的纪事多达六十多卷。与「三言两拍」等说唱话本不同的是,笔记体小说不仅有时间地点,而且有真名实姓,不怕你不信,不由你不信。
  报应与定数往往是相连相通的,所谓「人的福报皆有定数」。这世间,人定的事说起来不足为奇,人们一般不会在意;天定的事说出来有些神秘,人们往往特别在意。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离奇,即便不信邪的人也将疑将信了。当这样的传闻写进了典籍,甚至收录到史册中,其社会影响力就不是小道消息所能比拟的了。
  话说魏征任仆射时,有两个主管为他办事。这天,魏征刚躺下休息,就听到这两个管事在窗前悄声议论。甲说,我等官职都是由这个老头定的。乙说,都是由天定的。魏征听到后,就写了一封信,密封后派管事甲送到吏部侍郎处。信中说,请给此人一个好官职。这人不知信的内容,出了门心口痛,只好请乙代劳。第二天批文下来了,管事乙得封官职。魏征很奇怪,询问的结果可想而知。魏征于是感叹说,官禄由天定一说,大概不假啊!
  上述纪事出自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该书中的人和事,有些被《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等书收录。发生在魏征身上的这件事是真是假,且不去管他。我们再来看看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的一段纪事:宋仁宗有一次驾临便殿时,听到两名近侍在那里争辩,就问他们争什么。甲说,我认为贵贱是命中注定的。乙说,我认为是由皇上赐予的。仁宗没表态,而是各写了数个字,分别密封于两个盒子中,交给两名近侍说,先送到内东门司署衙的,就保奏他做给事(官职)。仁宗令乙先行,估计走到半路,再让甲继续前往。没过多久,传来消息说,内东门司保奏甲做给事。仁宗很奇怪,一问方知,原来乙在半路把脚扭伤了,甲则后发先至。仁宗于是感叹说,「信有命哉」!
  这件事,后来也被录入《宋稗类钞》等书。宋仁宗的做法与魏征无二,都是通过预案与结局是否一致的验证,来判断幸运与否是天定的还是人定的。无独有偶,且有再三。在《金史》中也有一段类似记载:元光二年秋七月十七日,有关部门上奏前奉御温敦太平死了。宣宗大惊说,我屡次想授温敦太平一职务,每每因其他事而耽搁,现今才授几天他就死了,岂不是天意!于是对宰臣说,海陵王当政时,有两个护卫私下议论,一个说富贵在天,一个说由君所赐。完颜亮听说后,诏令授予「由君所赐」者五品职务,可这个人竟因病不能受封,这是命啊。
  《朝野佥载》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之前,《能改斋漫录》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即公元1157年,金史的这段纪事则发生在金元光二年即公元1223年,相隔半个世纪,所述大同小异,难道真是「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吗?假如有时光隧道让我们穿越历史,将魏征、宋仁宗、海陵王邀到一起对质,恐怕他们都会一笑置之。明眼人一看便知,上述故事是文人们编造出来忽悠人的。倘若富贵在天,经占卜得知自己有官运的人去皇宫要官,天子能遵从天命赐官给他吗?有哪个皇帝老儿是按照天命来封官的?
  如果你把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丛书粗略地翻一遍,就会发现,那些相互传抄的奇闻,有些是偶发的个案,纯属巧合,有些是道听涂说,经加工整理成文,还有不少是虚构出来的故事。那么,古人为何要花那么多精力去虚构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呢?
  个中因由并不复杂。一是为了惩恶扬善,劝人安分。人们相信定数,就不会怨天尤人;恐惧报应,就不会为非作歹;大家都安守本分,积德行善,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正如赵玲霞老师在《浅论因果报应观在三言二拍中的表现及原因》中所言,「尽管这些因和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强烈的艺术夸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在市民阶层的想像世界中,他们是存在的。这一存在弥补了市民对现实的不满,从心理角度满足了他们对公道社会的要求和渴望」。那些写书的、说书的正是洞晓民众的这一心理,将巧合成分离奇的因果报应故事引入小说,让那些遭遇苦难和不公的人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善恶到头终有报。对个体而言,那些受伤与不安的心灵可以得到抚慰,对社会来说,可以发挥抑恶扬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二是为了吸引眼球,招徕读者。写书的、说书的总是希望喜闻乐见的人越多越好。作家,作家,就是要在「作」字上下功夫,倘能把故事写得曲折离奇,说得活龙活现,让看官欲罢不能,急切要听下回分解,这「作」的功夫就到家了,否则谁会理你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如果一桩桩事件是意外地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更能生成恐惧与怜悯之情,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这样的情节比较好。我国通俗文学历来有「无巧不成书」的说法,而且运用比较普遍。白艳玲教授认为,因果报应思维的介入,使得那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彼此发生因果关联,在推进情节演进的同时,兼顾了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如此一来,偶然就成为必然,巧遇便成了命定。
  事实上,世间有许多事用定数和果报是解释不通的。在现实生活中,「说曹操,曹操到」,是感应还是巧合?「一语成谶」是巧合还是定数?稍加思考,答案昭然,只不过人们一般都会附和约定俗成,而不去较真罢了。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墙,总觉得它就要塌了,见有人从那里路过,她便提醒他们绕道走。路人不以为然,照走不误。接连三天下来,并无险情发生。老太太有些奇怪,就走到墙根下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那堵墙轰然倒塌,老太太被淹没在灰尘瓦砾中。按照「善有善报」的逻辑,这个老太太一片好心,不该有此结局,这不是巧合又是什么呢?
  不管怎么说,通过惩恶扬善的故事劝人向善总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因此,这篇文字无意褒贬关于定数和果报的佛教学说,只是想说明传奇故事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巧不成书。只要擅用巧合、误会和悬念,你也可以编出好听的故事来。

香港文汇报发表:无巧不成书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 20131218文汇园副刊历史与空间栏目,责任编辑张旭婕中新网中华书局燦然书屋等媒体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