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文汇报:赵氏父子的「根据地」

(2012-11-14 11:13:13)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

原创文稿

人文历史

赵简子

晋阳

分类: 史海漫游

赵氏父子的“根据地” 

 

   在我的印象中,根据地这个词是与抗战联系在一起的,是那个年代的“特产”。后来发现,早在反清起义初期,孙中山先生就曾以檀香山为根据地,开展民主革命斗争。后来,他又把广东作为根据地,三次建立革命政权,矢志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成模范省。

  根据地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确证,从概念上来说,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根据地是指开展武装斗争的大本营,广义的根据地是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若按后者理解,作为一个历史性话题,根据地就不限于近代、现代,而是古已有之。

  三国时期,刘备曾先后投奔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人,东奔西跑了大半生,连个立锥之地也没有。后来,他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夺取荆州,攻占益州,拿下汉中,然后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才有了与曹魏和孙吴抗衡的根基。毛泽东在同部下谈及《三国演义》时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对于一支队伍或者新生政权来说,根据地的重要性是毋庸赘述的。那么,根据地之所以值得依赖,其「根据」又是甚么呢?在《国语》中,有一段关于赵氏家族以晋阳为基地,两度反败为胜的故事,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于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大氏族,即所谓的「六卿」。赵氏家族的首领赵鞅(亦称赵简子),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政治家,为使赵家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早在晋定公十五年,就派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阳修筑城池,监造仓库,减轻赋税,宽厚待民,使晋阳成为赵氏的坚固堡垒之一。当范氏、中行氏挑起战端,联合攻打赵氏,赵简子被迫退守晋阳,赵氏家族才化险为夷。董安于死后,赵简子又派另一心腹谋臣尹铎为晋阳宰。尹铎请示说,您是想让晋阳像剥茧抽丝一样抽税不停呢?还是让它成为您的一道牢固的屏障?赵简子说,当然是后者!于是,尹铎采取合并人家、减少户籍的方式以降低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晋阳很快繁荣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巩固的后方,赵简子生前一再告诫儿子赵襄子,晋国一旦发生变乱,你千万不要嫌尹铎年轻位卑,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起死回生的最后据点。

  赵简子去世后,晋国政局果然有变。实力雄厚的智伯取代赵氏成为正卿,执掌国政,并仗势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情知不是智氏对手,只好拱手让出万户之邑。赵家可没那么听话,断然拒绝了智伯的无理要求。野心勃勃的智伯恼羞成怒,于是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出兵攻打赵氏。转眼间,赵氏的地盘一个一个地失去,家臣们也纷纷倒戈,战局急转直下。无奈,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只好考虑退路。

  当时的赵襄子还有三个去处可选择:城池坚固的长子、仓廩充实的邯郸和路途遥远的晋阳。危难中,有随从建议就近退守长子或邯郸。赵襄子想起父亲生前的嘱托,没有采纳随从的建议,而是毅然远走晋阳。经过尹铎治理的晋阳,果然没让赵家父子失望,再次解赵氏于危难之中,并奠定了赵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最终走向强盛。智氏灭亡之后,赵魏韩「三家分晋」,历史就此翻开新的一页,华夏大地进入战国时期。

  作为根据地,晋阳确实是赵家的幸运之城。但是,这样的幸运并非上天所赐,而是赵家精心打造、苦心经营的结果。在根据地的选择上,地势的险要、城池的坚固、粮草的丰足当然十分重要,但这三条并非晋阳所独有,就近的长子城、邯郸城也都具备,赵家父子为甚么舍近求远,跑到晋阳去避风头呢?

  春秋时期的晋阳城,可以说是按照备战备荒的要求修筑起来的。经过董安于、尹铎两人的营造和治理,城墙不可谓不坚固,仓廩不可谓不丰盈,战备不可谓不充分,但在智、韩、魏三家的联合围攻下,险些沦为水乡泽国,若不是晋阳百姓矢志坚守,恐怕很难撑持到最后。

  从历史记载来看,晋阳城可以被攻陷,但不会被瓦解。赵襄子率部逃亡,一路上,难民见了他们都躲得远远的,可进了晋阳城,情况就不一样了,百姓不但欢迎他们,而且愿意与赵氏共存亡。尹铎一声令下,全城的百姓很快就动员起来,走上城楼,保家卫国。智伯率领联军兵临城下,鏖战三月不下,围攻年余不克,于是引水灌城,晋阳顿时变为汪洋,还差六尺就要漫过城头。城里人只好缘树而居,悬锅烧饭。粮食很快光了,士卒病弱不堪,百姓「易子而食」。可是,城池依旧巍然屹立,人民也无叛降之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家臣趁夜出城,潜入韩、魏营中,痛陈「唇亡齿寒」的利害,终于说服魏、韩反戈。于是,赵、魏、韩三家里应外合,一举剿灭智氏。

  常言说,最坚固的堡垒是人心筑成的。赵氏家族所以能背靠晋阳起死回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心所向。这一条不仅至关重要,而且不是所有的城池都具备的。

  公元407年,后秦的安北将军刘勃勃拥兵自立,自称大单于,国号大夏(后世亦称胡夏)。这位后来改姓赫连的胡夏君主,即位后南征西讨,战功卓著,但为政残暴嗜杀,狂妄傲慢,关中百姓深受其害。公元413年,赫连勃勃驱役十万民众,在朔方水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古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座历时六七年筑就的城堡,就在无定河边,取名「统万城」,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该城采用「蒸土法」建造,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糯米汁搅拌,蒸熟后进行灌注。筑成后用铁锥检验其硬度,凡能刺进一寸,便认定不合格,即把筑墙者杀死,将尸首填入墙中,筑城过程中被杀的工匠达数千人,以致城墙坚固可抵刀斧。

  赫连勃勃兴建统万城,目的是抵御外敌入侵,巩固胡夏统治,进而扩大疆土,造就千秋霸业。然而,由于他凶残暴虐,国内民心尽失。赫连勃勃死后的第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便率军攻破统万城,胡夏国随之亦亡。拓跋焘进城后,看到雄伟壮观的城墙和雕梁画栋的宫殿,不无感慨地说,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如此奢华,怎能不亡!班师回朝后,有大臣劝他适时加固城防,拓跋焘回应说,古人言「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统万城可谓固若金汤,最后还不是被攻克了吗?凡成大事者,皆应顺乎民心,借助民力,切不可重蹈胡夏之覆辙。由此可鉴:民心的向背,是城池存废乃至国家兴亡的根本因素。(王兆贵)

香港文汇报:赵氏父子的「根据地」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2012-11-14文汇园副刊,责任编辑赵梦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