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5,515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間福報:吃字無所不在

(2012-11-07 09:58:28)
标签:

文化

台湾

人间福报

编辑部

中国评论通讯社

分类: 语林漫步

吃字無所不在

 

  近些年來,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爭搶古代名人的新聞。如,河北正定、臨城兩地爭搶「趙雲故里」;山東陽谷、臨清兩地爭搶「西門慶故里」;安徽潛山、浙江義烏、湖北嘉魚和河南商丘爭搶「二喬故里」……時評者認為,這是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吃古人」現象。若論常理,古人怎能當飯吃呢?其實不然,這裡「吃」字的用法,是漢語的一種特有的現象。
  在漢語口語中,有些動詞特別牛,牛就牛在它是萬用的,其結合能力和衍生能力非常強,強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就說「吃」吧,它能指涉的詞彙太多了,不論是在口頭上還是在行文中,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蹤跡,幾乎無所不用其「吃」。
  能嚥下去的東西可以吃,嚥不下的東西也能吃,能吃出味道的東西可以吃,吃不出味道的東西也能吃;吃得了的東西說吃,吃不了的東西也能說吃。就是說,除表達吞嚥外,還可以表示接受、承受、遭受、感受、吸納、貪占、消除等動詞,「吃」的對象遠遠超越了世間的食物。
  「吃」的泛化現象太廣,例句也太多,數不勝數。譬如:備受歡迎稱「吃香」,心生妒意曰「吃醋」,遭遇損失是「吃虧」,出乎意料喊「吃驚」,形勢不妙叫「吃緊」,體能不支為「吃力」,船舶載重看「吃水」,領會意圖要「吃透」,殘酷剝削如「吃人」。
  又如:沒有把握是「吃不準」,辦了錯事得「吃板子」,對簿公堂叫「吃官司」,說話結巴「吃鑼絲」,戰場失利「吃敗仗」,槍下殞命「吃槍子」,開口嗆人「吃火藥」,坐享其成「吃老本」,八面玲瓏「吃得開」,得了零分「吃鴨蛋」,紙張光潔「不吃墨」,漁利一方「吃地皮」,惡勢力火拚「黑吃黑」……
  再如,贏了棋局說「吃了對方老帥」,難逃干系說「吃不了兜著走」,打了勝仗說「吃掉敵軍一個師」;以土地生財說成是「吃地皮」倒也罷了,甚至大山大海也能吃,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太看重吃,因而才延伸、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實,這種特殊語言現象的產生,與漢字的演化有很大的關系。在古代,「吃」與「喫」是兩個表意不同的漢字。簡化後,「喫」字淘汰下崗了,不論能下肚的還是不能下肚的,皆可通吃。如此說來,還有什麼不能吃呢? 

人間福報:吃字無所不在
      附註:本文發表在《人間福報》2012314縱橫今古版<漢字談趣>欄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