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文汇报:秦昭王为何不领情

(2011-01-12 10:47:08)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

原创文稿

长河短章

读史札记

随笔

分类: 史海漫游

秦昭王为何不领情

 

  战国时期,秦国的百姓听说国君病了,买牛献祭祈祷神灵保佑他早日康复;听说他痊愈后,又宰牛献祭向神灵还愿。这件事被外出的郎中阎遏、公孙衍遇上了,感到是件可遇不可求的大好事,也是个邀功请赏的好机会,于是就屁颠颠、兴冲冲地赶回宫中道喜:「恭贺大王,您的功德已经超过先贤尧舜了。」突如其来的马屁,拍得国君一头雾水,就问他们此话从何说起啊?阎遏、公孙衍回答说:「尧舜之时,还没听说过百姓为其健康而祈祷的,如今大王生病了,百姓为您向神灵祈祷;病好了,百姓又为您向神灵还愿。正是这样的比较,让我们以为您的功德超过了尧舜。」
  秦国的这位国君,姓嬴名稷,乃秦始皇嬴政的先祖,就是那个企图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的秦昭王。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之久,为人开明,求贤若渴,富有远见,励精图治,政绩、战绩均佳,吏治、民风清明,在百姓中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倘若他是个昏君、暴君,秦国的百姓就会像夏代子民咒骂夏桀那样,指着太阳说,你什么时候陨丧啊,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哪里还会为他祈福呢?
  听了臣子的报告,秦昭王思忖了一番后,就派人到实地探访,看看是哪方百姓宰杀牲畜祭神灵的。阎遏、公孙衍见国君如此认真,还以为要对那里的父母官行赏呢。谁知昭王问明情况后,不仅没提赏赐的事,反而要对那里的村长、乡绅进行责罚。传令说,如有可能,就让他们准备两副铠甲吧。当时秦国正处在战争状态下,前线将士急需铠甲。这样做,有以捐代罚的性质。阎遏、公孙衍见状,心中好生奇怪:为您祈福,反而受罚,这不是好心没好报吗?尽管猜不透主子是何用心,但见昭王一脸严肃,也就不敢再多嘴了。
  韩非子在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时,提供了一短一长两个版本,不由你不相信。其实,事件的真伪在这里并不重要。因为韩非子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阐明自己的治国理念,即使没有「秦昭王惩祷者」这件事,他也会去找其他类似的史料来佐证自己观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韩非子向我们申述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法家思想的真谛是什么。为此,还是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说完,看看秦昭王对关爱他的百姓为什么不领情。
  数月后的一次宴会上,阎遏、公孙衍见昭王喝酒喝到了兴头上,就壮着胆子向前讨教说:「前些日子,臣下说大王之德超过尧舜,并不是我们故意奉承讨好,而是确有其事,那里的百姓真的爱您啊。可您查明之后,不仅不高兴、不领情、不奖赏,反而要责罚他们,其中的奥妙,为臣很不理解。」秦昭王说:「你们怎么会不知其中的道理呢。百姓之所以会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因为我有权势。我如果放弃了权势,与百姓相互接纳,王法就会失去权威。那样的话,一旦我不爱他们了,他们也就不会为我所用了。所以我要责罚他们,以绝仁爱之道,强化王法的威严。」
  秦昭王的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君王与臣民讲仁爱是很危险的,会给天下人造成误导。百姓爱君王而不遵法令,君王也越过法令回应他们,谁还会把王法放在眼里呢?法不立,国家就会走上乱亡之道。韩非子引用这个故事以及他所要阐述的思想,也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法家虽然也讲「依法治国」,但其治国之道与现代法制精神不是一回事。根本的区别在于:君本还是民本,亲民还是御民?尽管有人像韩非子一样,对秦昭王厚法薄情的做法颇为赞赏,但把治国与爱民对立起来的观念,总归是封建专制的产物。

香港文汇报:秦昭王为何不领情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 2011年1月12日 文汇园副刊,责任编辑张旭婕。中新网中华网华夏经纬大洋网长城网陕西新闻网恒谦教育网我友网以及《百家讲坛》杂志红版20128月上、《醒狮国学2013年7月中予以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