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夏日报:孔子也曾言而无信

(2010-12-14 17:51:55)
标签:

宁夏日报发表

原创文稿

长河短章

文史札记

随笔杂谈

杂谈

分类: 史海漫游

孔子也曾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自古而今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儒家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但在《史记》的记载中,孔子也曾言而无信。
    事情发生在老人家最后一次去卫国途中。一行人正在赶路,被占据蒲地、反叛卫君的贵族公叔氏给拦住了。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带着自己的五辆马车跟随孔子。其人贤良勇武,见夫子累遭劫难,颇为不忿,便拼命与蒲人激战起来。碰到这么一个不怕死的,蒲人有些犯怵,就对孔子说,您若发誓不去卫都,就放了你们。孔子答应了对方条件后,蒲人就让孔子一行从东门走了。事后,孔子不仅没有改变行程,还跑到帝都去劝卫灵公出兵伐蒲。
    子贡见一向重信的老师出尔反尔,感到不好理解,就问孔子,盟约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被要挟而签订的盟约,神灵是不会认可的。
    在中国历史上,守信的行为不一定都合乎义,弃信的行为不一定都违背义。守信如洪水扑来仍等着完成“不见不散”之诺、最终抱柱而死的尾生者,常被后人批评为拘于形式、不知变通,是守小信而违大德。弃信如撕毁楚汉之盟的刘邦者,如果因自食其言而利天下大局,后世并无诟病。古代那些天子们,正是在听从谏官劝喻、收回成命后被誉为开明皇帝的。正如孟子所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由此推及开来,一个人如果不慎说了错话,或者答应了别人一件不该答应的事,是可以更正乃至收回的,没必要也不应该将错就错。如果为了面子,硬把自己逼进铸成大错的死胡同,那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事实上,将“言必行,行必果”兑现得最决绝、最彻底的,不是君王,也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行走在大地边缘的侠客。与各类艺术演义出来的武侠不同,司马迁笔下记载的那些人和事并非虚构。在《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中,像季布、荆轲这样的硬汉,为了一句话,喝了几碗酒,就慨然献出自己的头颅,这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精神,确实令人慨叹和敬仰。但是,历史不忍细看。这类人物的行为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是非观,除司马迁“多有不忍”外,史家历来毁誉参半,更不值得后人效法。
   这样看问题,不是说诚信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对诚信的崇仰不能失之偏颇,走入极端。当“信”与“义”发生矛盾时,“然诺”应当服从法律和道义,否则就会发生不该发生的悲剧。

 

   附注:本文发表在《宁夏日报2010121411版/文艺,责任编辑黄永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