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35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文汇报:耕耘与收获的不等式

(2010-12-01 22:19:27)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

原创文稿

长河短章

文史札记

随笔杂谈

分类: 史海漫游

耕耘与收获的不等式

 

  许多哲人、智者、师长乃至成功人士,在谈及人生的感悟时,通常会引用那句尽人皆知的俗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意思是说,耕耘与收获成正比,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回报。但在现实世界中,「耕耘=收获」这个等式常常遭到破坏。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馆授徒,著书立说,东奔西走,席不暇暖,满世界推销自己,年届高龄还在外漂泊奔波,并三番两次遭遇刀兵之厄,严重的一次竟饿了七天七夜,能挺过来多少有点侥幸。按照今天的标准,他老人家即使不能跻身政坛施展抱负,怎么说也能博得一个「德艺双馨」的美誉。可在当时,除了鲁国曾让他小试牛刀外,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类似孔子这样生前冷落身后名的际遇,古今中外都曾有过。希腊史诗的作者荷马,生前乞讨长飘零,死后九城争英魂;哥白尼早在1515年前就已写成「日心说」提纲,可《天体运行论》一书却直到1543年他临终时才出版;科学论证哥白尼日心说的伽利略,晚年却被罗马教廷判为终身监禁;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生前作品往往换不到一碗通心粉,那幅《鸢尾花》以天价拍出时,他已逝世了一百周年;曹雪芹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生前却穷困潦倒,备受冷落;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去世半个世纪后,当世界上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卡夫卡热」时,「被热者」的故乡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作品出版无门,死后却多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他们辛勤一生,默默耕耘,却看不到应有的收获和回报,这让后世的人感到不公平,甚至会降低对成功的心理预期。
  应该说,生成这样的念头是正常的。在人的一生中,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存在着许多可知的和不可知的难题。克服困难,缩短距离,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天生我才是否有用,还要看天时和地利。当你的创意、思想或产品还不能被时代所发现、所理解、所认可,当天灾或人祸切断了耕耘与收获之间的正常联系,秉承良好的动机、保持积极的心态固然可嘉,但你的主张不合时宜,才干派不上用场,爱拚不一定会赢,奋斗也就很难成功,耕耘与收获之间将不再是正比例关系。
  孔子曾把时代划分为「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两大类。在「天下有道」的年代里,仁人志士只要按照自己的良知行事,就会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称的结果。在「天下无道」的年代里,要么选择退隐洁身自保,要么选择妥协堕落泥沼。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充满了拚杀和掠夺、投机和不公,社会规则和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苍白的仁义道德不仅无力补天,有时还显得非常愚蠢和危险。孔子既没有选择妥协也没有选择退隐,而是坚持用修齐治平的道德伦理去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世界,这样的志向固然可嘉,但凭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一个时代谈何容易,所以就只能走背字了。
  耕耘与收获的等式遭到严重破坏时,孔子提倡的「明哲保身」当然可以拿来一用,可那也只是「好自为之」,难得有所作为。若要收获成功,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就要学一学叔孙通,识时通变,曲线进身,虽然自辱名节,但却终成正果,被司马迁推崇为一代儒宗。这叫「大直若诎,道固委蛇」,通俗的说法是「要想出头扬名,先须低头逢迎」,说穿了,就是在职场耍滑头。这种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的行为,与历代文人信奉的「刚正不阿」理念大相迳庭,自然难逃后世的鄙夷和诟病,为正统儒者所不取,并拒绝认他作同行。
  既然上帝也有打瞌睡的时候,正义一时难得伸张,意欲有为的人不愿妥协又不甘退隐,那么,最简单的安慰良方就是从长计议。把耕耘与收获这个等式,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去考量,看看等式两端会不会平衡。用现代术语说,就是用长远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以时间换取空间」,把收获的希望寄托于未来,老话叫作「善恶到头终有报」。欧洲中世纪宗教哲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曾列举了许多个案,试图证明,如若不计眼前而用一生的时间来看,正义与贞节到头来终归会得到补偿。
  麻烦在于,命题中的「长远」有没有上限?如果公平正义之光迟迟不来照拂,兑现的希望遥遥无期怎么办?漫长的等待,旷日的坚守,对专注于学问、痴迷于技艺、献身于使命的人也许不是问题,但对芸芸众生来说,何时才是个头,又如何耗得起、等得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只能求助于彼岸的哲学。在西方,有基督教的末日审判,在东方,有佛教的因果报应,或者是青史留名升天堂,或者是遗臭万年下地狱。而且,报应可以隔世,总有一天能够应验,让你在心理平衡之后接受因果的暂时不平衡。在佛祖或上帝面前,两手合十或单手画十,遥远的正义当下就能在心中成像。
  从圣经和佛经可以看出,宗教的救赎功能,很大一部分是靠历史来实现的,历史的褒贬能够帮助上帝或佛祖完成公平正义的最后裁决,从而平衡耕耘收获,兑现善恶报应,删除众生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本身也是「宗教」。话已至此,我们再来审视以文本方式传世的史书,不论它是正史还是野史,或多或少都有劝世教化的成分,至于以史书为底本写成的演义、传奇和戏曲等,教化的成分就更浓厚了。说到这里,你还会不假思索地完全相信史书吗?

 

香港文汇报:耕耘与收获的不等式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2010年12月1日文汇园副刊,责任编辑张旭婕。新华网浙江频道速播电影报佛门网众力美文网以及知识窗·往事文摘/都市文摘转载。

 

香港文汇报:耕耘与收获的不等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