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不被孔子看好的诤臣

标签:
香港文汇报发表原创文稿文史札记诤臣随笔 |
分类: 史海漫游 |
《孝经·谏诤章》认为,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所以说,臣不可不诤于君。接受并践行这个历史经验的君臣,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但情况各有不同,时人和后世的评价也各有不同。
据《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克男扮女装,乘坐女人的车子,准备混进宫里与齐灵公的母亲私通,被鲍牵发现后报告了国武子。结果,庆克不过是挨了一顿尅,鲍牵却因此遭到庆克的牵陷,被剁去了双脚。像鲍牵这样忠言进谏的行为,于国于家,于君于民,都是一件好事,理当受到尊崇和赞场。孔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鲍牵不如葵花聪明,不知道转个方向保护自己,是个做了蠢事的笨蛋。
陈灵公荒淫无度,与宠臣孔宁、仪行父一起,泡上了艳名远播的寡妇夏姬,竟然在朝堂上彼此展示夏姬送的亵衣,公开交换心得,相互调侃取乐。大夫泄治实在看不下去了,愤然上前劝谏,不料却导致杀身之祸。子贡认为泄治的行为与比干相同,就问孔子是否合乎仁。孔子的答复是否定的,他认为,比干是朝廷高官,又是纣王的叔父,为社稷计以死明君,其本性是仁。泄治不过是个下大夫,与陈灵公非亲非故,以己之能对付昏君是自不量力,白丢了一条命。
按照常人的眼光,泄治和鲍牵绝对是响当当的诤臣,为何没有得到孔子的好评和赞赏呢?这与儒家提倡“明哲保身”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这一理念,与我们今天的用意不同,意思是明智的人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作无为的牺牲。孔子认为,天下的局势有乱有治,君主的德性有明有昏,臣子的地位有高有低,劝谏的力度有大有小,人臣诤言于君,应当审时度势地裁夺可行与否,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并尽可能采取委婉的方式,不加权衡地白白送死于事无补。在劝谏这件事上,孔子并非反对必要的拼争,而是基于臣子的职业安全考虑,不主张傻愣愣地冒死直谏。
刘向在《说苑》中进一步分析说,就臣子而言,君主有过失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就会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仍不被采纳,进谏就毫无意义了。因此他认为,曹羁三谏不从则去,更符合礼的要求。臣子在尽到自己道义的基础上走人,是明哲保身的最好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