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0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曹正文:令人讨厌的“美文腔”

(2010-02-21 12:31:14)
标签:

转载文章

世象管窥

文苑杂谈

分类: 奇文共赏

令人讨厌的“美文腔”

  下面转载的这两篇文章,一篇是编辑的告诫,一篇是作者的心得,都是针对时下文坛存在的舞文弄墨倾向的批评。发在这里,与光临我的博客的朋友共勉。

不要“文学腔”

——编辑琐记之四

    我现在编辑“夜光杯”副刊,单就我个人每天收到稿件有几十篇,最多一天是70来篇,如此踊跃的投稿量说明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在读者、作者心目中的地位。面对众多来稿,我发现那些未被采用的来稿因其写得太“文学腔”。
    太“文学腔”来稿大致有以下几个毛病:
    一、过分讲究辞藻,用太多的形容词,文章写得比较虚,没有贴近市民生活。
    二、写法上比较松散,东拉西扯,前言与后语不连贯。欠缺生动的情节,尤其少细节描写。
    三、对事物的表述,重抒情,有无病呻吟之感,因此不能感动人。
    新民晚报 “夜光杯”副刊是全国报纸中的名牌副刊。记得1964年时我家就订了晚报,每天必读,并把上面的好文章剪帖成册。1981年我报考新民晚报,就带了这本“繁花”剪报册去的。记得老社长赵超构先生看了我的剪报册,还说了一句:“想不到你少年时就这么喜欢新民晚报,善于从剪报中汲取营养。”我剪贴的那些文章,大都是开门见山,文章不长但有情节,叙述中有知识性。我想,这大概也是今天“夜光杯”副刊对稿件的要求。
    一些读者常来信或来电,问我副刊需要什么文章,我想,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供投稿者参考。
    第一,“夜光杯”副刊文章要写实事,最好要有故事,有情节,叙述中要有细节。生动的细节是文章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把文章的内容讲给朋友听,对方听得有劲,那就成功了。
    第二,文字宜平实生动,不求花哨,不要无病呻吟,不要故弄玄虚。
    第三,语言要流畅,要用好动词,不必在形容词上下功夫。尽量把交代的语言改为叙述,叙述会使文章生动起来。
    我不妨举古保祥写的《彩票的秘密》,作者写其母逝世后,他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大堆彩票存根,大为惊奇。他知道母亲生前不喜买彩票,她买彩票一定是瞒了父亲,不料父亲打来电话,说起原委,原来是父亲退休后好买彩票,有一次因中奖太激动引起心脏病突发,从此,母亲便替父亲买好彩票,并对中奖号码,中奖后悄悄将钱存在银行里,这笔钱一直没告诉父亲。这个故事很生动说明作者母亲深爱父亲,既满足了老伴好买彩票的欲望,又避免因彩票中奖引起父亲情绪激动乃至发病,用妻子的温存对待恩爱几十年的老伴。作者说,母亲对父亲的爱,是平淡的,又是深沉的。
    这篇文章行文朴实,情节生动,写的又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写法上没有“文学腔”,也没有花哨的语言,很符合“夜光杯”副刊的风格。值得向投稿者推荐。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资深编辑曹正文


美文腔、肉麻派与点子狂

    时下报纸杂志的文章,有三个毛病,我称之为“美文腔”、“肉麻派”与“点子狂”。

    先说“美文腔”。我儿子作文写不好,他叫我教他写作文。随手拿起几本杂志甩给他,说你把这些好好读读吧。那些杂志上登的文章就是我称之为“美文腔”的文章,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这类文章看上去是完美的,但美得令人不舒服,就像人工的假花。它们以一个故事开头,或是历史的、或是外国的、或是动物植物的,故事叙说得声情并茂,然后就来感悟了,然后就来总结了,然后就搞出一番深刻的人生道理了,然后就让我们恍然大悟或感动得热泪盈眶了。这类文章是没什么害处的,这也是我敢给我儿子看,并让他学习的原因。考学阶段,功课那么重,我可不敢触动儿子的心思,只希望他照葫芦画瓢,写出看上去还不错的文章,得个还不错的分数就行了。但一旦他大学考完,我就会将那些所谓的美文统统当垃圾扔掉,赶他进图书馆,读那些真正的来自于生活的水与火,生命的灵与肉,用心血和智慧写就的书。

    再说“肉麻派”。肉麻派的文章大抵是指情感类文章。它的源起是好的,那来自于浪漫敏感的心灵。一个包子里的爱情,红烧肉里的亲情,一首歌里的友情……但写着写着,就走向肉麻、走向造作、走向瞎编了。一个可能对婆婆横眉冷对的儿媳,却能写出对婆婆比对亲娘还要好的文章;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丫头愣在那装白领,搞小资情调;一个离了婚对儿子不管不问的人,居然能写出责任感强烈得一塌糊涂的文章。这类文章行文造作,语气夸张,刻意营造一种温馨美好的欢乐氛围。初看还觉得不错,但看得多了就让人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了。最后说说“点子狂”类文章。这类文章大抵是指市井笔记,俗称段子。编辑的用心是好的,让老百姓自己写自己看,互道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这类东西通常要追求点新奇怪特,要有出人意料和令人发笑之处。但平凡百姓的普通生活中哪能天天有这些事呢,于是,一些写手挖空心思托着脑袋想,那神情比贾岛写诗还痛苦。实在不行了,就互相复制抄袭了。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笑话台历,我都不敢去看它,因为它们就是那些东西的胚胎。

    这三类文章大行其道,我认为是很不正常的。它们掩盖了我们的苦恼,稀释了我们的欢乐。它们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向往和精神的诉求,让我们昏昏然、飘飘然,以为我们过的就是那样的生活。而生命的质量也就在这样的昏然与飘然中悄然下降。

——自由撰稿人余毛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