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帝王的“私房钱”

标签:
百家讲坛发表原创文稿长河短章文史札记随笔杂谈 |
分类: 史海漫游 |
有道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一国之君的财富,难道说还有公库与私库之别吗?据历史记载看,不能说所有的朝代尽皆如此,但有些朝代确实如此。
魏文侯的私人库房失火了。为表哀伤,他白衣素装,五天不上正殿。臣子们纷纷前来慰问,唯独不见公子成父的人影。恢复临朝时,成父却进殿向文侯道喜:听说您的库房烧掉了,真是件大好事啊!文侯忿然作色说,那库房是我藏宝的地方,今被火焚,你不来宽慰我也罢了,还来祝贺,你是什么意思啊?!成父答道,我听说天子把国家视为收藏财富的仓库,诸候把领地看着收藏财富的仓库。若藏得不是地方,即便不遭天灾也会招致人祸。眼下并没有发生人祸,不过是烧了一把火而已,难道不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吗?文侯叹了口气说,是好事!
公子成父这家伙,也真够刁钻的,竟然拿国君的灾祸寻开心。这种作弄人的把戏,聪明固然聪明,吉凶却也难测。如果换了时空或对象,恐怕就不好玩了。万一碰上计较君臣纲常又不喜幽默的主儿,后边的话来不及说完就被拿下,就很难说了。
不过,从这段记述中,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到两个历史概念。一是所谓“藏富于民”,这曾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处理国家与人民财产关系的基本原则,至于各朝各代究竟贯彻得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这里姑且不论。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供帝王享用的私人宝库,后来被称作“内帑”、“内库”。通俗地说,就是帝王储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资财的仓库,类似今人所谓的“小金库”或“私房钱”。
国库与皇室钱财分而治之,在秦代就有先例。掌管仓廩钱谷即国家财政的,称作大司农;掌管皇室收支即内廷财政的,称作少府。不过那时虽有名目,但公私分理的组织体制却并未形成。到了承袭秦制的汉代,国库与内廷的财务管理机构,基本上各自独立开来,权限的界定也比较严格。国库的财政来源,是按一定的税率在全国征收的田税,主要用于行政和军费以及官吏薪俸等方面的公共开支。内廷的财政来源,靠的是田地之外的山海池泽、盐铁矿产、商贩课税以及封地纳贡等方面的收入,主要用于供养皇室的开支和封赏。
到了唐代,秦汉以来皇室财务和国家财务的分离已成定制,并对这两部分财政的比重关系作了调整,皇室也不再象秦汉那样有完全独立的收入,而是主要由国库按一定数量定时拨付,使国家能对整个赋税收入进行统一的预算编制和出纳管理。这种规制,一直延续到清朝。譬如,明朝万历初年,皇室年度费用约占岁入的30%,清代道光年间,内廷开销比重更低。本来每年至少要40万两银子才能支应得开皇室经费,清宣宗将其降至20万两,以至入不敷出,只好带头过紧日子。
有了这样的区分,至少可以限制皇室对天下财富的私人占有和支配权,使之控制在相对有度的开销内。大司农手上的钱财,必须符合规定的用途并要履行一定的手续方能支取,不是皇帝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的。明朝皇帝朱翊钧,因为有张居正把关,甚至连私库的银子都很难动用。有轶事说,那个穿补丁裤子的道光皇帝,因内务府不肯通融,连一碗片汤都没吃成。另外,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穷奢极欲。相比较而言,汉文帝、隋文帝、宋孝宗、明思宗、梁武帝、清宣宗等,就被后世称为节俭的皇帝。汉文帝刘恒一生注重简朴,躬修节俭。他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平时穿戴都是粗糙黑丝做的衣服。
历史教科书的好处是,断代分明,脉络清晰,为我们提供了简洁而又统一的历史范本。惟其如此,在形式上只能抓住梗概去枝蔓,在内容上只能择其要者而选之,有许多历史细节被忽略了。记述帝王,必定是开国之君、守成之君、亡国之君;说到僚属,不外乎忠臣、诤臣、奸臣。标准的历史解释和既定的历史结论,给了我们现成的答案和脸谱化了的人物面貌,同时也遮蔽了我们的眼界,束缚了我们的思考。当然,以是否节俭来看待帝王功业的念头也是十分愚蠢的,那个发布过节俭宣言《御制声色货利谕》的道光皇帝,也没有得到世人多少好评。本文选取这样的视角,不过是管窥蠡测,难尽其荦荦之大端,仅仅是想说明,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应尽可能少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